(經濟觀察)中國金融數據三個“高增長”,意味著什么?
中新社北京11月13日電 (記者 夏賓)中國央行13日公布10月金融統計數據,三個關鍵指標的同比數據均有提升。
具體看,2025年10月末,M2(廣義貨幣)余額335.1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8.2%,比上年同期高0.8個百分點,在上年同期基數提高的背景下,仍保持較高增速;社會融資規模存量437.72萬億元,同比增長8.5%,比上年同期高0.7個百分點;今年1至10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30.9萬億元,同比多增3.83萬億元。
金融數據三個“高增長”,意味著什么?
一是發債熱助社融增長。10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8.5%,業內專家認為,國債和特殊再融資債券等政府債券發行進度較快、企業債券發行熱度較高,均對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形成重要支撐。
據市場人士測算,今年1至10月,政府債券累計發行規模約22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近4萬億元,企業發債融資也高于去年同期。
此外,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規模從去年的1萬億元擴大至1.3萬億元,首發時間比去年提前約一個月,發行完畢時間也相應提前,體現出財政對經濟增長及需求拉動的支持,也帶動了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長。
二是資金活化程度提高。10月末,M2余額同比增長8.2%;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112萬億元,同比增長6.2%,較去年9月低點回升9.5個百分點,較今年年內低點回升6.1個百分點。
業內專家稱,10月末,“M1-M2剪刀差”為2個百分點,較去年9月收窄,表明更多資金轉化為活期存款,反映出企業生產經營活躍度提升、個人投資消費需求回暖等積極信號。
三是觀察金融總量宜看更全面指標。上述金融數據保持高增長,顯示出為實體經濟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撐。業內專家表示,近年來隨著中國金融體系的完善和金融市場的創新,企業融資渠道日益多元化,從過去更多依賴銀行貸款,轉變為綜合運用債券、股票等更豐富的市場化融資方式。
“相應地,社會融資規模的結構也逐漸發生變化,在今年以來的社會融資規模增量中,除貸款外的其他融資方式已經占比超過一半,如果只看貸款這個單一金融指標,很難完整反映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全貌。”上述專家稱,用社融觀察金融總量,能更清楚看到資金支持的整體力度,也能了解不同融資方式的構成,對于宏觀研究及市場分析都能提供更可靠的參考。
四是支持性貨幣政策繼續促物價回升。近年來,中國社會融資規模和M2增速總體保持在8%以上,高于同期名義GDP增速,社會融資成本持續處于低位,利率水平低于5%左右的潛在經濟增速。
業內專家表示,從量、價兩個維度觀察,當前中國貨幣政策立場都是支持性的,為促進物價合理回升營造了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也要看到,根據理論和國際實踐經驗,貨幣政策通常存在一定的時滯,去年中國央行先后實施了四輪力度比較大的貨幣政策調整,今年5月又推出了一攬子貨幣政策措施,這些政策的效果還會持續顯現出來,政策積極效應也會不斷累積。
市場人士指出,貨幣政策雖然還有一定空間,但邊際效率已明顯下降。過度放松貨幣金融條件可能產生的一些負面效果也需要關注。如,資金空轉、資本市場波動加大等。未來要繼續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把握好力度和節奏,保持對實體經濟的較強支持力度。(完)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11月14日 15:22:16
- 2025年11月14日 10:59:27
- 2025年11月13日 10:18:19
- 2025年11月13日 10:06:15
- 2025年11月13日 10:05:49
- 2025年11月13日 09:37:41
- 2025年11月13日 09:31:30
- 2025年11月13日 09:31:04
- 2025年11月13日 05:19:16
- 2025年11月11日 15:21:46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