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4日電 據廣州日報報道,在國家發改委新公布的第125批《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中,貴州青年云雀汽車公司一款型號GHK7180的新車登榜。
力帆汽車也不甘寂寞,日前,呼和浩特市金創投資控股公司、內蒙古奈倫集團公司與重慶力帆集團控股的浙江凌田公司三方正式簽訂合同,就投資10億元興建重慶力帆轎車生產線,并通過增資擴股合作成立內蒙古凌田有限責任公司等事宜達成一致意見。擬建的重慶力帆轎車生產項目位于呼和浩特市,計劃投資4.8億元,設計規模為年產小轎車5萬輛。
被譽為民企造車代表的吉利為其新車型金剛在北京的天下第一城舉辦了規模盛大的全國上市發布會,將民企造車推向新高潮。
分析人士指出,青年、吉利、力帆為代表的種種動作表明,民企造車仍然有其存在的理由。
民企造車的具備機制靈活,市場反應快的固有優勢。民企造車面臨的第一道障礙就是資金,國家新的汽車產業政策明確規定,新建汽車生產企業的投資項目,投資總額不得低于20億元,自有資金不得低于8億元,同時要建立產品研究開發機構,且投資不得低于5億元。目前經過幾年市場洗禮生存下來的企業都擁有較強的實力。吉利汽車僅在浙江臺州的路橋工廠的投資超過50億元;青年汽車在山東新設工廠投資號稱超過100億元;力帆稱在汽車領域的投資已超過10億元;比亞迪和吉利還具有上市公司的融資優勢。
部分民企造車失敗主要是選擇起點低的SUV,SUV的客戶群小,受高油價沖擊最大,奧克斯、萬豐也因此退出了汽車業,而目前存在下來的吉利、比亞迪、力帆等企業,主要產品線都集中在市場廣闊的家庭轎車,具備持續發展的可能,吉利甚至還將產品線向高端不斷延伸。
“國外的汽車大巨頭福特、奔馳基本上是家族企業,在國內上即被稱為民企,它們都茁壯成長,中國為何不能誕生強大的民營車企?”一位行內專家稱,“在汽車制造領域,民企完全可以和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共同成長。”(王燦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