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自主品牌在上半年遭遇了“滑鐵盧”,庫存高企且市場份額下滑;另一邊則是自主品牌大舉進攻轎車市場,紛紛上市新品。中國市場龐大的用車需求令自主品牌看到了家轎市場的發展良機,一些未生產轎車的本土車企也相繼啟動了轎車項目。長安、江淮、長城已經上市了多款轎車產品,而五菱、華泰也正準備上市首款轎車。其實,如果夠細心的話,從北京車展上自主品牌產品線的恢弘亮相中就可以看出端倪,至少未來三年的中國車市并不缺少新品,甚至這個時期還將成為自主品牌新品投放的高產期。
雖然從市場層面看,更多企業加入,對行業整體發展更為利好。其一,說明了本土企業經過多年發展后具備了生產轎車的能力;其二,也預示著有更多中國車企加入到未來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但遺憾的是,許多本土車企缺乏對品牌的整體規劃,在新品推出中顯得過于草率,求大求全、多子多福的產品策略也依然存在。
近年來中國車市的迅猛發展,不僅令國際汽車巨鱷們將目光聚焦于此,同時三線以下城市的購車需求的崛起,也令自主品牌看到了家轎市場廣袤的發展空間。可觀的利潤空間、國家的扶持政策、龐大的消費市場等,本土車企都迫不及待地先后啟動了轎車項目。為了迅速占領市場份額,在品牌推廣中,自主品牌難免會采用“多子多福”的產品策略來引起消費者的關注。但往往又出現產品推廣過程不容樂觀的景象,甚至不少產品搞起了“窩里斗”。
記者有位朋友在某自主品牌從事采購工作,他介紹,單純地從汽車企業生產一款轎車而言,是非常容易的事情:通常外觀可以找到國外的設計公司,而目前國內的零配件采購渠道也越來越廣,到了主機廠汽車只需要完成覆蓋件的沖壓和零配件的總裝。所以我們也不難發現,在自主品牌中零配件同質化的程度已越來越嚴重,自主品牌在一些關鍵技術上都集體失語。往往一款發動機或一款變速箱被運用到多個品牌的多款車型中。
本土企業在謀求發展的過程中是否應該反思一下,20年后自己靠什么來競爭?脫掉靚麗的外觀后,剩下的技術哪些是自己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
吉利、奇瑞等老牌車企經過多年發展后才開始幡然醒悟,艱難地進行品牌轉型來突破發展的“天花板”。而現在剛剛啟動轎車項目的本土企業是否應該借鑒一下他們的“前車之鑒”?更合理地對品牌進行整體規劃。盡管當下本土車企可以衣食無憂,但20年后,還會有多少發展的空間?畢竟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最終也會走向高度集中,而許多品牌的繁榮昌盛只是曇花一現。
![]() |
【編輯:李建宗】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