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色,精品乱人伦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汽車新聞

發改委預警產能過剩 年產3000萬輛多不多

2010年09月09日 10:31 來源:中國青年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是跑馬圈地,還是政績工程?是市場發展需要,還是汽車企業盲目擴張?面對國內汽車企業的造車熱情和快速發展,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在日前舉行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指出,國內汽車企業的快速擴張會加劇產能過剩風險,必須堅決抑制。

  陳斌指出,2009年,我國實現了1364萬輛的新車銷售,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產銷國,許多企業欣喜若狂,紛紛制定規模龐大的產能擴充計劃,新一輪擴產潮已經開始。調查顯示,我國主要的30家汽車企業(集團)2009年年底形成整車產能1359萬輛,2015年年底規劃產能為3124萬輛,全國有27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生產整車。“十二五”末期規劃產能已經遠遠大于市場需求。

  “由于汽車工業具有產業鏈長、帶動性強的特點,大規模發展汽車工業成為地方政府全力推動經濟發展的重點,在利益驅動下,規劃產能被盲目抬高。但嚴重的產能過剩會導致市場惡性競爭、企業經濟效益下滑、工廠開工不足等問題。”陳斌表示,產能盲目擴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一些原本不生產乘用車的汽車企業也開始進入這一細分市場;二是去年自主品牌汽車的銷售不斷攀升,對產能擴張的預期度很高;三是在國家鼓勵產業重組的背景下,一些跨國公司開始在國內尋找新的合作伙伴;四是國家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政策措施,極大地推動了廣大企業研發、生產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的熱情,新能源汽車和關鍵零部件的產能急速擴大。

  陳斌認為,“十二五”是中國汽車工業由大向強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保持汽車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在目前情況下,政府要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的準入管理,防止以新能源汽車為名上傳統汽車項目,引導企業把投資用在上水平、上質量、打造企業品牌和核心競爭力上。

  陳斌的觀點很快在業界引起熱議。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張小虞認為,現在中國汽車產業基本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而且,對于消費者來說,產能過剩是好事。如果產能不足,廠家和中間商就會加價,危害消費者利益。即使真的存在產能過剩,也可以通過開拓市場解決,比如開拓中國的農村市場、海外市場。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咨詢中心主任徐長明也表示:“汽車行業并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首先,無論民營企業還是合資企業、國有企業,都會自己根據市場進行調節。其次,現在產能利用率比較高,汽車行業正常的產能利用率為75%,我國去年汽車產能利用率在120%左右,已經是超負荷生產,而且汽車市場還在發展。”

  “在市場經濟下,產能要有一定富余,10%到15%的富余,如果一個產業每年增長20%,應該再加20%,在年均增長20%的市場里,產能有30%的富余是很正常的。歷史證明,國家主管部門擔心汽車產能過剩的局面都沒有出現。”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認為,在做“十二五”規劃的當前階段,政府和企業應該重質量輕數量,著眼于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從汽車大國向強國的轉變。

  雖然多數業內人士都不認同“產能過剩”的看法,但事實上,從今年的情況看,產能過剩已經出現苗頭,特別是一些自主品牌企業。從今年上半年的統計數據看,多數自主品牌車企沒有完成半年目標,有的甚至相差很多。7月,比亞迪宣布將年度銷量目標從80萬輛調低至60萬輛,成為第一家調低銷量目標的車企。業內人士認為,包括奇瑞在內的自主品牌車企,有可能會步比亞迪后塵調低銷量目標。

  “與合資品牌相比,自主品牌的擴張計劃更為迅猛,比亞迪新增80萬輛產能,吉利新增的產能在100萬輛以上,長城天津新基地的規劃產能也達50萬輛……”專家稱,地方政府熱衷于上馬汽車項目,不斷推出各種優惠政策,也助推了自主品牌車企不斷跑馬圈地,擴張產能,這是很危險的現象。“即便消費需求能消化這么多產能,但年銷3000萬輛以上的規模也嚴重超越了目前中國社會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目前中國一、二線城市的堵車問題已經到了讓人難以忍受的地步;另一方面,在電動車大規模產業化之前,石油問題也是個很難突破的瓶頸。”

  對于汽車產業的發展來說,未雨綢繆,才有可能真正實現跨越式發展。(黃少華)

參與互動(0)
【編輯:陳鑫】
    ----- 汽車新聞精選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