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國內主流汽車企業趁著利好,紛紛公布了自己的產銷計劃,惟恐落于人后。從這份名單上,可以驚奇地發現,和行業普遍判斷的今年車市同比增長15%的數據相比,車企們顯得過于樂觀。計劃產銷增長率低于20%的寥寥無幾。這讓人想起了同樣瘋狂的2007年底和同樣低迷的2008年底,同樣是冰火兩重天,汽車企業的記憶力之差讓人驚嘆。
通過計算今年汽車產銷計劃前20名的汽車企業可以發現,前5名車企的產銷計劃就達到了450萬輛,前10名已經達到了750萬輛,而前20名乘用車企業總產銷已經達到了1220萬輛,這幾乎接近于去年全年的汽車產銷量。還不包括中國剩余的約數十家汽車企業產銷量和商用車產銷量。和驚人的數量相匹配的是,增長率上,前28名車企的計劃也相當驚人,平均同比增長率達到了57%,這也已經超過了去年乘用車的同比增長。
2009年汽車產銷1379.10萬輛和1364.48萬輛,同比增長48.30%和46.15%。乘用車產銷1038.38萬輛和1033.13萬輛,同比增長54.11%和52.93%;商用車產銷340.72萬輛和331.35萬輛,同比增長33.02%和28.39%。從上述數字對比來看,汽車企業今年的產銷計劃證明企業界的市場判斷并非他們對外所宣稱的“謹慎的樂觀”,而是“超級樂觀”,也就是認為一個已經成為年產銷全球第一的國家,仍能在增長率上再攀高峰。
雖然有人認為,產銷計劃的增長數量大部分是由自主品牌貢獻的,而去年自主品牌企業的市場表現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相比合資品牌制定的計劃卻相對客觀和保守,但從目前的數據來看,即使合資品牌制定的增長率不高,但由于其已經存在的產銷龐大基數,即使是20%也是非常可觀的數字(比如上汽通用五菱2010年的銷量目標123萬輛,預計增長26%)。
行業對銷售數量的關注以及企業對銷售利潤的癡迷讓幾乎所有的汽車企業都將最重要的關注點放到了銷售環節,而非技術和管理環節。攤大餅和傳銷式的暫時成功已經讓不少企業趨之若鶩。今年一個最主要的變化就是在比亞迪去年100%銷售增長神話的刺激下,前28名的車企中9家的產銷計劃增長率超過了40%,其中5家超過了100%,甚至有一家將增長率定到了200%以上。這讓我們幾乎可以肯定,未來中國汽車產業最重要的人才將會是汽車銷售人員,汽車的技術研發工程師、設計師、核心零部件的發明家都將從屬于汽車銷售人才,事實上,現在已經是這樣的情況,沒有一家中國企業會因為自己是一個“工程師的企業”而自豪。
雖然汽車產業界普遍認為,中國的汽車企業產銷增長數據猶如中國的其他數據一樣,可信度不高,因為每逢年底,對照前一年車企的承諾,食言者比比皆是。不過仍可以發現,車企產銷“大躍進”仍普遍存在。中國汽車企業在制定目標時同樣存在中國特有的“面子”心理,最有趣的是,不少企業認為,計劃的制定會對企業品牌起到提升作用。其邏輯是:當別人都高調出擊時,你如果保守,就證明了你是一個無能的企業,你的產品自然也不會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不過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由企業決定的,這只能證明中國汽車產業以及汽車企業的發展仍舊不夠“市場化”。在地方經濟政績工程的潛在推動下,以國有資本為主的汽車工業不得不以“大躍進”的姿態來充當地方經濟發展的“急先鋒”。甚至出現了這樣有趣的現象:在一家合資企業的年度慶功大會上,企業高層慷慨地宣布,這家企業是中國汽車工業和民族汽車工業的驕傲。這種概念上的錯位其實也是地區GDP效應和政企不分在汽車企業中的反映。所以,車企們制定的目標實際上是名副其實的“被增長”。(何醒言)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