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廣州九月七日電
新中國五十年系列報道:邁向現代化的廣東經濟特區 中新社記者
吳道山
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現已具備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良好基礎,只要保持GDP年增百分之九左右的速度,再過十年就可實現現代化目標。
有消息傳出:深圳已制定出率先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和思路,到二00五年,人均GDP達到六千美元,恩格爾系數降到二成五,GDP年增一成左右。珠海、汕頭實現現代化目標的方案也在醞釀中,不日即付諸實施。
廣東三特區經濟發展走向快車道。上半年,深圳國內生產總值達六百二十一點三九億元,同比增百分之十三點六;珠海國內生產總值完成一百三十點七億元人民幣,同比增百分之九點五;汕頭的GDP增速在百分之十五以上,此前,GDP已連續多年保持在百分之十六點七的速度增長。
廣東三特區發展各具特色,已走出一條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邁進之路,一條不斷擴大利用海外資源、拓展海外市場之路。
利用海外資源方面,深圳已有外商投資企業一點五萬家,來料加工企業一點二萬家,前來投資的國家和地區七十多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一百七十億美元;珠海實際利用外資八十億美元,年均增速達百分之三十五點七,僅上半年,外商到該市投資就占其投資總額的二成以上;汕頭已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前來投資興業近六千家,累計實際利用外資六十多億美元,擬設對臺保稅區、對臺試點勞務輸出基地和對臺農產品貿易基地。
開拓國際市場方面,三特區如今的出口渠道已由“借船出海”發展到“造船出海”。深圳三百多億美元,珠海四十多億美元,汕頭近五十億美元。
工農業生產,總值深圳已超一千二百億元,珠海達三百六十億元,汕頭為二百三十億元;職工工資總額也有大幅度上升,深圳一百四十多億元,珠海三十多億元,汕頭三十多億元;人均GDP深圳達四千零一十美元,珠海二千六百九十三美元,汕頭二千三百四十八美元。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該市工業總產值百分之三十九點五;珠海占百分之二十三點一;汕頭僅占百分之十四點一。
此間權威人士建議,廣東三個經濟特區在未來發展取向上應各有千秋。深圳要把港--深--穗作為經濟發展主軸和增長極,成為東方一顆耀眼明珠;珠海要發揮澳門自由貿易區,聯結歐盟、臺灣地區、通向國際市場的橋頭堡作用;汕頭要做活“以港興市”文章,以高新技術作為未來發展第一經濟增長點。
經濟學家認為,加強與港澳臺的經濟合作,是三個經濟特區提高開放水平和質量的一個重要內容和有效途經。深圳利用香港資本市場,加快市內企業在香港上市步伐,發揮駐港企業籌資功能;建立深港投資基金,在港推出深圳股票指數期貨、B股在港上市、國有企業在港發行公司債券、擴大離岸業務等利用香港資本市場的新路子。
珠海要以澳門回歸為契機,實施給予境外投資者、特別是港澳投資企業以國民待遇政策;時下,應加強與澳門合作,研究聯合開發橫琴島的可行性,使澳門旅游業的發展與珠海橫琴島的開發配合銜接,辦好粵港澳大三角旅游區。
汕頭采取“鞏固港澳泰,發展新馬印、開拓歐美大(洋洲)”策略,加強汕港、汕臺、汕澳合作,推動貿易、產業、金融、文化、教育等的合作向深度和廣度發展。拓展各種“無追索”的融資或不增加債務負擔引資等方式,爭取外國銀行投資機構和大財團、大企業參股,以高新技術軟件投資和智能投資入股。
三特區行政官員就實現現代化問題鄭重表態:大任在肩,義無反顧。深圳市委書記張高麗表示,力促深圳成為園林式、花園式、國際化、現代化的國際性城市;珠海市委書記黃龍云稱,力爭把珠海建設成花園式的現代化大都市;汕頭市委書記莊禮祥要把汕頭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商港,使之在率先實現現代化進程中成為粵東之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