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海口九月二十日電
新中國五十年系列報道:從“兩白兩黑”到高科技為支柱的海南工業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在海南有一則關于工業的故事流傳甚廣:本世紀初,幾位馬來西亞華僑冒風險為祖國帶會了幾株寶貴的橡膠苗,并且成功地在儋州洛基鄉種植成功,開創了國產橡膠工業。新中國成立之后,為了突破帝國主義對中國天然橡膠進口的戰略封鎖,國家開始大面積在海南種植橡膠。一九五二年,周恩來總理親自視察儋州橡膠園,新中國第一批農業大學學生從此扎根南國數十年研究橡膠種植改良技術,“儋州創業,寶島生根”,不斷取得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這一切如今就是“老照片”,在黃宗道老人的腦海里反復回映。
黃宗道,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唯一的熱作科學家,原華南熱作兩院院長,原海南省政協副主席,是海南橡膠工業蓬勃發展的歷史見證人,也是新中國海南現代工業發展的歷史見證人。
歷史上,海南工業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至宋朝。據史書記載,宋元豐三年(公元一0八0年)在海南就實施了鹽政管理;到了清朝乾隆年間,依托石碌的銅鐵礦、那大的錫礦,海南又逐步建立了礦產品的采選、冶煉和加工工業,近代工業已見雛形。鹽業、選礦業,“一白一黑”,成為人們對歷史上海南工業的形象概括。
隨著海南民族工業的興起,一九一五年,由清末舉人林居升、華僑姚如軒和美國教徒陳正紀合股創辦了海南第一家電力公司棗瓊郡啟明電燈公司,從英國引進二十馬力的柴油發動機,裝機容量十五千瓦。這就是海口電廠的前身,也是海南現代工業的開端。
到一九五0年,海南島解放時,全島的工業只有榨油、造紙、紡織、家具、制革、制鹽、采礦、縫紉等少數幾個門類,全島工業產值僅有三千二百七十萬元(一九五二年不變價)。就連當時最具現代生產技術的石碌鐵礦年產礦石也只有二十萬噸,而海南最悠久的工業棗制鹽業,年產原鹽只有三千噸。
新中國成立后,海南新創辦的工業圍繞著國防需要和農業合作化同時起步。
五十年代初,國防工業橡膠業在國家資金的支持下發展起來,大批解放海南島的部隊就地轉業,成立了三十七個國營橡膠農場,至一九五七年,已種植橡膠四萬公頃;在國營農場的帶動下,橡膠生產突飛猛進,至一九八九年,種植面積發展到三十六點四萬公頃,年產干膠十四點五萬噸,海南成為中國主要的橡膠生產基地,橡膠制品加工業也成為海南的主要產業之一。
為支持農業生產,一個新興的產業棗制糖業在五十年代初迅速發展起來,瓊山龍塘糖廠等六、七個大型糖廠建立,標志著海南又一“白色工業”的誕生;圍繞著農業生產,系列農機、食品加工業逐步發展起來。從此,制鹽、制糖、選礦、橡膠,“兩白兩黑”成為新中國海南工業的支柱。
改革開放二十年,特別是建省后的十年,海南工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從一九八三年的“以對外開放促島內開發”,到一九九六年的“一省兩地”;從“六五”期間工業產值首次突破十億元,到一九九八年的一百九十六億元;從“兩白兩黑”,到以石化工業、機電工業、食品工業、紡織工業、制藥工業、漿紙工業和建材工業七大支柱產業的確立,海南工業脫胎換骨。
前所未有的大型石化工業、高科技制藥業、電腦信息業,攜著大資金、高技術、快節奏震撼著海南島。南海崖13-1油氣井生產的天然氣,一九九九年上半年拿下了海南出口總值的四分之一;利用海上天然氣生產的富島化肥廠,其產品大顆粒氮肥正風靡神州;紫杉醇、腦多肽等一批國家級新藥,不但促進了傳統南藥的新生,更跟上了國際上高科技生物制藥的步伐,年均近百分之四十的產值、利稅增幅,顯示出寶島制藥業的勃勃生機;“智能島”的發展戰略,為海南引來了北大清鳥、清華紫光,海口市工商局為國家工商局創建全國網絡查詢系統的嘗試,標志著飛越瓊州海峽天塹發展經濟的夢想正在成為現實。
生態工業,在美麗富饒的寶島正在實施:生物制藥的低投入、高產出、低污染;信息工業的零污染;甚至紙漿制造業的全凈化設計……“發展生產與保護環境并舉,為后人留下一塊美麗的寶島”,海南這個立足于二十一世紀輝煌的新興工業省,正在用領先于時代的工業理念,闡釋著現代工業的新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