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十七大進一步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工業由大到強。李毅中表示,新型工業化不僅要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帶動工業化在高起點上迅速發展;還要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提高投入產出效率和經濟回報;另外,還要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突破能源資源約束。
在中國經濟加速增長的同時,中國的發展也日益行進在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可承受邊緣。以“十一五”的開局之年為例,2006中國消耗了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鋼鐵和70%左右的油氣,卻只創造了占世界5%左右的GDP,單位GDP能耗在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
高爐冒出的黑煙、河流上漂浮的油污,空氣中散發的嗆人味道頻頻發出警示:節能減排、淘汰落后,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如果不抓節能減排,我們連生存的資格都沒有!”廣西柳州鋼鐵集團董事長陳永南說,近年來,柳鋼在投入100多億元抓工業發展的同時,又投入30多億元抓環境治理。
2009年,柳鋼集團鋼和鐵的產量均達800萬噸,而污染排放量不增反降,除塵回收的粉塵90.8萬噸,僅這部分資源的回收利用效益就達5.45億元。
同樣是出于對經濟轉型升級的迫切期待,“十一五”規劃《綱要》首次將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確定為約束性目標。“不摒棄粗放的發展方式,就不可能看到未來的希望。”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陳帆說。
為實現這一目標,國家堅決向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消耗型企業說不,向粗放的發展方式說不。同時,國家科技計劃累計安排節能減排研發項目經費超過100億元。“十一五”的前四年,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了15.61%,分別淘汰煉鐵、煉鋼、焦炭和水泥等落后產能2110萬噸、1640萬噸、1809萬噸和7416萬噸。
“‘十一五’節能減排的重點在工業,難點也在工業。現在離最后期限僅剩下不到三個月時間,任務重、壓力大。值得肯定的是,單位GDP能耗已呈下降趨勢,降幅也有所提高。”李毅中曾多次表示,節能減排是一項硬任務,主要指標必須也一定能按期完成。
搶占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
高耗能、高污染的弊病是顯而易見的,而創新能力不足,核心技術和標準話語權缺失,則是隱藏于中國經濟列車的重大隱患。
![]() |
【編輯:聞育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