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設備不便民?解決痛點才能激活亮點
騎共享單車進入“運營區”還車仍被提示“不在運營區內”,為還共享充電寶跑13個歸還點均以失敗告終……據8月22日《工人日報》報道,市面上常見的共享設備存在“好借難還”現象,引發熱議。
熱議的背后,是消費者的感同身受。從大家的經歷來看,設備難還的表現形式五花八門,以充電寶為例,附近沒有歸還點、有歸還點但無空余插槽、有插槽但系統故障等等,每個問題都通往同一個“還不上”的結局。有人戲言:“掃碼的那一刻,所有的便利都可能在暗中標好了價格。”最終,還不上的充電寶需花費99元買下,停不進P點的單車調度費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部分問題并非消費者個人原因造成卻最終由其買單,難免給人運營方故意“薅羊毛”之感。
除了歸還難之外,各種共享設備掃碼后才發現損壞、快充不快、歸還后仍計費、分鐘級超時卻按小時級計費等情況,也時有發生。種種問題把便民變成了“擾民”,讓不少消費者對共享設備產生了抵觸心理,進而“用腳投票”,這顯然不利于相關行業的長遠發展。
“以共享之名,解民生之需”是共享服務興起時的主打“賣點”。然而,如今的共享設備卻時常表現不佳,消費者本身的痛點沒解決,徒增更多不便。究其原因,首先是企業的技術支撐不到位,定位信息不夠精確,設備穩定運行能力有待提升。其次是產品不夠智能,企業僅滿足于提供基礎功能,產品更新換代較慢。此外,維修保護也相對滯后,設備發生故障后遲遲得不到修復,加劇了設備不便民的問題。
這些或許又來源于企業對用戶體驗的輕視和運營理念的短視。共享服務行業競爭的重點在于“搶到好位置”,在商圈、交通樞紐等人流密集地,能夠爭取到更多的投放點、加大投放量,意味著流量的增加,設備使用頻率的提升。在巨大的“流量池”中,問題終歸是少數,為幾元、幾十元較真的消費者也是少數,這就讓企業產生了僥幸心理,忽視了諸多細節和消費者的感受。
實際上,在市場競爭中,口碑的力量是巨大的,良好的體驗會讓用戶成為“野生”代言人,從而吸引更多潛在用戶,幫助品牌鞏固形象,提升知名度。同理,負面評價也會通過社交媒體傳播開來,引發信任危機。就此而言,誰能率先解決共享設備不便民的痛點,讓其回歸高效、便捷屬性,誰就能在眾多共享設備品牌中脫穎而出。從長遠來看,相關企業不僅要提升技術、產品、維護等多方面的“硬實力”,也要在暢通投訴渠道、妥善解決糾紛的“軟實力”上下功夫。
讓人們借得舒心、用得放心、還得安心,是共享設備企業應該重拾的“初心”,也是推動共享經濟從“數量覆蓋”走向“質量提升”的必由之路。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08月26日 11:40:39
- 2025年08月25日 09:59:11
- 2025年08月25日 08:50:13
- 2025年08月22日 14:34:34
- 2025年08月22日 11:19:01
- 2025年08月22日 10:15:01
- 2025年08月22日 09:27:16
- 2025年08月21日 14:12:17
- 2025年08月21日 14:04:51
- 2025年08月21日 11: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