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熟女老女人HD视频,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成人精品A片免费一区99

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經濟新聞
    國際收支繼續“雙順差” 實現基本平衡勢在必行
2009年10月16日 14:21 來源:金融時報 發表評論  【字體:↑大 ↓小

  10月15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2009年上半年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1345億美元,同比下降30%;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610億美元,同比下降15%。雖然國際收支繼續保持“雙順差”格局依然未變,但順差規模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有所改善。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認為,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整個國際貿易規模在縮小,從而導致中國進出口貿易額收縮,繼而帶來中國貿易順差的收縮。持有同樣觀點的還有交通銀行發展研究部唐建偉博士。

  鐘偉進一步分析認為,貿易差額下降,與各國目前的貿易狀況有很大關系。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一些國家走上了貿易保護主義的道路,出口不斷增長,對進口的限制和反傾銷卻在不斷提高。而中國與歐美情況正好相反,進口仍在增長,雖然出口速度也在增長但趕不上進口增長的速度。此外,從資本項下的變化看,資本項目差額縮減導致了國際收支差額的減少。他認為,綜合目前整個國際收支狀況,2003年到2005年國際收支相對不平衡,占GDP的比重、占國際收支規模比重較大的情況在今后幾年會有比較明顯的回落。

  事實上,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式的失衡是最近幾年大家所共同關注的一個問題。國際收支“雙順差”是指一國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與不包括官方儲備的資本和金融項目同時出現外匯收入大于外匯支出的盈余狀態。我們看到,我國國際收支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除了1993年以外,經常項目始終保持順差并呈逐漸上升趨勢。而資本和金融賬戶除1998年因受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而出現小額逆差外,其他年份也一直保持順差。

  毋庸置疑,國際收支順差是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逐步增強的結果,對于促進國內經濟和就業增長、支持國家發展戰略的實施和關鍵領域的改革、維護金融穩定等都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國際收支大額順差持續存在,也加大了宏觀調控的復雜性和難度,增加了人民幣升值壓力和貿易摩擦,不利于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加快結構調整進程。正如2009年上半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所稱,近些年國際收支持續大額順差,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因此,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已經成為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環節。黨中央、國務院對國際收支不平衡問題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必須把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作為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任務”。

  鐘偉認為,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外匯儲備的大幅增長,國內對境外投資的需求不斷增加,拓寬對外投資渠道,有利于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此外,提升我國對外投資規模,也有利于促進跨境資金雙向流動,改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

  唐建偉表示,我國國際收支的目標是基本平衡,略有節余。保持國際收支平衡是宏觀調控的四大目標之一。國際收支不平衡是開放條件下內部經濟失衡的外在反映,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加劇內部經濟失衡。經濟學中講究均衡,任何失衡,不管是順差還是逆差,都不是理想的狀態。因為失衡就表示資源的錯配或扭曲,所以任何失衡的狀態盡管可以維持一時,但從長期看都是不可持續的。如果一國不主動采取措施校正其經濟中的結構性失衡問題,那么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際套利資本的自由流動就可能對其結構失衡進行"強制校正",而這種"強制校正"往往是以國內經濟的破壞性回歸為代價的。日本泡沫經濟及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最好的例證。因此,改善我國國際收支狀況,實現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勢在必行。他認為,一是要加快步伐調整出口導向戰略;二是要擴大內需,化解國內儲蓄與消費的結構性失衡;三是要加強國際間政策協調。我國的貿易失衡不僅源于自身結構性失衡,也部分源于主要貿易伙伴的結構性問題。只有加強國際間的政策協調,才能有效地解決我國貿易失衡問題。

  我們也看到,當前國家實行的擴大內需等宏觀政策為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打下基礎,資源、能源價格等重點領域的市場化改革為健全國際收支市場調節機制提供了有力保障,國際能源、資源價格回落為企業在切實加強風險防范和管理的基礎上穩妥有序開展對外投資提供了有利條件。對此,唐建偉表示,維護國際收支平衡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需要統籌兼顧,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體制創新,加強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配合,更多地發揮匯率、利率等市場手段的作用,形成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合力。 (谷秀軍)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