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全球經濟復蘇之際,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出起訴高盛集團欺詐一案,令金融市場再生波瀾。受此事件及房地產調控政策出臺影響,19日A股市場大幅跳水,上證指數跌破3000點大關,兩市更是創下2010年以來最大跌幅。
業內人士指出,不應過度夸大高盛事件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發展進入后期階段,這一事件或將推動美國加快金融監管改革步伐。對金融市場還不夠成熟完善、創新頻出的中國來說,則意味著應進一步加強金融市場制度構建,建立前瞻性的防控風險監管體系。
美國證交會16日提交了對高盛集團及其一名位副總裁的民事訴訟。根據這一訴訟,對沖基金保爾森公司2007年曾向高盛支付1500萬美元,讓其設計并銷售一種基于次貸業務的抵押擔保債權(CDO)。在交易中,高盛未向投資者披露保爾森公司對該產品做空的信息,投資者因此蒙受超過10億美元的損失。
這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政府相關機構首次針對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次貸衍生品交易提起訴訟。消息傳出后,全球金融市場均受到沖擊。用于衡量市場信心的芝加哥期權交易所恐慌指數VIX當日急升15.5%,全球股市普跌,原油、黃金等商品價格下挫,投資者避險情緒升溫,美元大幅走強。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指出,不同于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產引發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高盛事件是在市場秩序基本恢復常態下出現的,是相關監管部門對過往違規行為的主動清算和追究,而非市場矛盾的又一次集中爆發。因此,高盛事件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是可控的,不會造成全球金融市場的再一輪劇烈震蕩。
我國已推出股指期貨、融資融券等金融創新工具。高盛事件對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特別是金融衍生品的創新發展有何借鑒意義?
“這一事件的核心直指金融市場的制度構建,而不僅僅是一般的監管問題。在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投資銀行行為應如何定位,是否應和傳統的投行角色有所區別,是否應限制其通過創新產品以牟利的行為,這些都是包括我國在內的各國金融監管者應深入思考的問題。”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說。
李大霄說,作為華爾街的巨無霸,高盛的內部防控和管理等公司理念都相對完善,但從整個金融市場的系統性風險防范看,高盛事件折射出相關制度構建不完善的問題。對中國來說,最大的借鑒意義在于如何加強制度構建,規范公司個體行為對整個金融市場的穩定負有責任。
他認為,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是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的管理工具,而不是為了進一步加劇市場動蕩。“更好地利用金融工具來規避金融風險,是我國金融市場制度構建的方向。”
在今年的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指出,今年要繼續加強基礎性制度建設,著力解決市場的體制性、機制性問題,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市場化建設不斷深入,建立和完善市場內在穩定機制,推動我國資本市場改革和發展。
金融專家譚雅玲指出,應客觀評估高盛事件。一方面,應看到這一事件所折射出的市場監管未與金融創新發展同步完善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應看到,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金融市場并未完全失控,說明整個金融監管的基本框架還是有效的。
“對于高端金融市場來說,市場發展演變很快,創新很強,金融監管應加強對市場的跟蹤完善;而低端市場發展相對比較被動,如果不加快發展,失去的機會或面臨的損失可能更大。”譚雅玲說。
她認為,對于剛剛起步的中國金融市場來說,最關鍵的是加強制度構建和完善。“制度的漏洞和市場的錯位無法靠產品的推出創新來解決,必須結合中國金融市場自身的發展階段和國情,同時借鑒高端金融市場發展的經驗,提高綜合性、規劃性和戰略性,推動中國金融市場制度的構建和建設。”
北京君投資本管理中心首席投資官彭俊明博士也認為,中國金融市場的構建尚處于起步階段,不能因為類似事件的發生而放慢腳步,要穩步推進金融監管和衍生品交易架構建設,建立前瞻性的防范監管體系。 新華社記者安蓓、陶俊潔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