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基金主動暫停或限制申購的現象再次引起關注。1月5日,廣發基金公告宣稱,該公司旗下關閉兩年以上的廣發聚豐股票型基金和廣發大盤成長混合型基金將繼續暫停申購和轉換轉入業務,何時恢復日常申購業務,將另行公告。而記者發現不少優質開放式偏股型基金常年“封閉”,基民只能望而興嘆。
【超過半年】
13只開放式基金全封閉
“業績好有什么用,又不能買!”基民張先生向記者抱怨道,他看好華夏基金的五星級基金經理王亞偉和孫建冬,但是他倆所掌舵的四只基金常年“封閉”,永遠是“觸不到的戀人”。
為此,張先生只能改投華夏基金旗下尚未暫停申購的華夏優勢增長,但是該基金去年收益率僅為57.05%,還不及華夏大盤精選的一半。真是“看得到的買不到,買得到的不滿意”。
根據記者的不完全統計,截至昨日,除了正處于封閉期的新成立基金之外,市場上共有近20只開放式基金處于限制或暫停申購狀態。其中,有13只基金“封閉”已經超過了半年以上。
【兩大因素】
促使股票型基金限購
雖然絕大多數基金都打著“保護持有人利益”的旗號進行限購,但是,好買研究中心研究員曾令華指出,除了債券型基金為防止短期套利資金而限制申購之外,股票和混合型基金限制或暫停申購的原因主要有二種。
部分基金發行于2007年牛市之前,在牛市到來時高速增長的凈值帶來規模的快速增長,基金資產達到上百億規模,如廣發聚豐、中郵核心優選;或是部分基金發行于牛市頂峰時期,始發規模就比較大,如廣發大盤、中郵核心成長。基金公司為了防止規模過大對業績產生過多負面影響,決定暫停申購。
另一個原因,則是部分基金公司選擇旗下業績較好的一只產品,早早限制或暫停申購,控制基金規模,以穩定甚至提升基金業績,培養明星基金,打響知名度,進而促進公司整體的品牌影響力和其他基金銷售,如華夏大盤精選、華寶興業大盤精選、興業社會責任等。
【標桿作用】
盲目追捧其他基金不可取
限制和暫停申購的動作制造了“緊俏”感覺,常使投資人熱追限制申購的產品,及同一公司旗下其他產品。
那么,是不是被暫停或限制申購的基金,相較其他基金的業績更突出呢?就限購基金本身而言,其標桿地位使得基金公司傾全力扶持,業績自然表現搶眼。
根據好買基金研究中心對目前市場上限制和暫停申購的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統計,就整體而言,這些基金在牛市中,業績確實明顯好于同類平均水平,2007年差距在40%左右;2009年的差距在20%左右。不過,在2008年的熊市中,限制和暫停申購的基金沒有表現出比同類基金更好的防御性。
但是,暫停申購的基金業績好,不一定證明其同公司旗下其他基金的業績一定好。
好買基金研究中心表示,買不到暫停申購的基金而購買同一公司旗下其他基金的做法,值得慎重考慮。對于中等規模基金公司來說,一旦資源傾斜標桿基金,其他基金就很難得到足夠的支持,甚至會因此導致業績下滑。
相比暫停申購的基金,限制申購的基金則可以重點考慮,畢竟限制申購的基金還可以購買,而且限制申購可以幫助基金經理穩定規模,控制大額申贖,對基金操作非常有利,有一定業績上的先天優勢。 (王琛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