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不斷上漲,手里的錢卻在縮水,想投資房地產,房貸政策又收緊了。而相比之下,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則成了近期的熱點。據了解,當前城市居民持有銀行理財產品的比例明顯上升,尤其是銀行超短期理財產品越來越受市場關注。
不過,專家提醒,投資銀行理財產品時,投資者應避免只看重產品收益率的誤區。
提高預期收益率
近日,某銀行發布的第一季度“投資理財指數”顯示,未來半年內,城市居民購買股票、基金和房地產的意愿將下降,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意愿繼續上升。
另據相關銀行人士介紹,在當前加息預期下,1個月期限內的超短期銀行理財產品正急劇升溫,其中投資期在3天、7天的短期產品最受歡迎。
記者也發現,在超短期產品發行數量增加的同時,銀行也悄然提高了相關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數據顯示,去年下半年,1個月期限內的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還在1.65%左右,而現在不少已經調高至1.8%到2%,相當于活期存款利息0.36%的5倍。銀率網數據也顯示,僅今年3月份,銀行就發行了158只1個月以下的理財產品。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現在加息信號比較明顯,一定要避免投資期限過長、又無法提前贖回的理財產品,有流動性的才是首選,因為擁有了流動性,就算加息,也可以及時將資金轉換成加息后收益較高的其他理財產品。
勿只看收益率
在投資的過程中,收益率是投資者最為關心的一個問題。于是,收益率就成了投資者選擇產品的惟一“標桿”。“肯定選擇預期最高收益20%的產品了。”有的人毫不猶豫地作出了選擇,理由很簡單,投資就是為了多賺錢,收益率當然越高越好。
“有時候,客戶只是簡單地追求收益率,而忽視風險。”一次年前的投資交流活動中,一位理財師曾私下里向記者抱怨。
該理財師向記者表示,在幫助客戶做理財規劃時,我們往往會根據客戶情況,推薦幾款風險較低的理財產品。“但部分客戶似乎并不滿意,而是一味將目光放在收益率上,他們認為自己找理財專家的目的就是尋找收益率更高的產品。”
相關理財專家也表示,很多投資者在選擇產品時,往往出現矛盾心理:既害怕風險,又想要高收益的產品。“但他們殊不知,高收益和高風險是同一枚硬幣的正反面,它們是相依相存的。”(潘潔)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