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史無前例的煤炭企業重組行動”正在山西省轟轟烈烈地展開。按照公布的重組規劃,到2010年底,該省的煤炭企業數量將從現在的2200家減少至約100家,礦井數量將從2598座減少至1000座。兼并重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的轉型期。實踐科學發展觀,走出傳統發展模式帶來的資源、能源、環境“困境”,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符合“低碳經濟”要求的新發展之路,是國家長遠發展戰略。抑制部分產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現象,推動煤炭行業提高產業集中度,提高生產效率和安全生產程度,是國家振興包括煤炭行業在內的相關傳統產業的必然要求。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講,山西正在開展的煤炭企業重組行動都是不得不然的,有其客觀的合理性。
然而,凡事欲速則不達,辯證法講的是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的一致性。在實踐中,在涉及山西這樣一個產煤大省數千家企業、數千座礦井諾大規模的兼并重組的問題上,如果一味地追求“工作進度”,一味地要求按政府的規劃和計劃去完成任務,稍一不小心,可能會產生、誘發某些現有法律法規和政策無法解決的新問題、新矛盾,可能會有悖最初的良好愿望,從而使如此重要的煤炭企業重組行動成為“半拉子工程”。
人們知道,山西現有的數千家煤炭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民營企業。按目前的重組規劃,這些民營企業正是這次兼并重組的主要對象。即使不談這些民營企業多年來為山西煤炭產業的發展和當地稅收、就業所做的貢獻,也不能不追溯一下這些企業是怎么進入山西,怎么在三晉大地扎下根來的歷史過程。當初,不正是一屆又一屆地方政府積極招商引資,制定各種政策,鼓勵、支持民營資本“有水快流,大膽投入”,才形成了今天這樣的局面嗎?事實上,改革開放多年來有關地方政府的“事權”范圍,以及在資源領域中的投資決定權限等問題,一直是剪不斷,理還亂,始終讓人頭疼,也導致不少矛盾的產生和存在。如今,政策調整了,發生了變化,作為民營企業應該服從大局,及時調整企業經營方向。但與此同時,地方政府不能用“新官不理舊賬”之類的簡單思路去處理問題,而必須充分正視歷史、尊重歷史,充分保證政策的銜接性、延續性,充分維護政策的權威性。
尤為重要的是,企業兼并重組是一種市場行為。某個企業是與民營企業重組,還是投奔國有企業的懷抱;是想折價參股,還是要整體出售;出售企業的資產如何評估,價格如何計算,原有投資如何補償等等具體事務都應該由企業自主決定,都必須按市場規律辦事。政府可以進行政策指導,可以牽線搭橋,可以想方設法營造有利于企業兼并重組的外部環境。但無論如何,有關政府部門決不可以搞“長官意志”,決不可以搞“政績工程”。要知道,市場經濟的內在規律是違背不得的,違背了規律,在個別地方可能看不出什么,放在國家經濟戰略轉型和發展這個大局中,就會亂套。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