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還在百名以外,今年卻跑到了第一,這樣的速度估計連劉翔都甘拜下風。而比亞迪董事局主席王傳福正是這樣實現著財富增長。根據剛剛公布的胡潤百富榜,王傳福的財富規模達到350億元,較去年大幅增加了290億元,而排名則從去年的103位躍升到今年的第一位。與之前的各位首富相比,如果只是從財富規模看,王傳福的這個“年度冠軍”其實并不顯眼。其350億元的財富不僅低于2008年的黃光裕的430億元,更是遠遠落后于2007年楊惠妍的1300億。但是在筆者看來,王傳福榮登首富的意義不可小覷,或可以視為中國產業結構優化的積極標志。
黃光裕以家電連鎖起家,這一產業模式在十來年前堪為“進步”,并改變了消費者到百貨商店買家電的習慣。但隨著連鎖超市模式成熟化,相關企業利潤率大幅下降,甚至要依靠家電企業的進場費來維持生計。或許正是因 此,黃光裕才會涉嫌因資本市場操縱等問題鋃鐺入獄,成為首富的黃光裕其實早已經與家電產業脫鉤。而楊惠妍的天量財富,則與房地產市場的興衰直接關聯。其天量財富對應的是2007年房地產最為癲狂之時,一年之后房地產行業的不景氣就讓楊惠妍的財富驟減千億。無須諱言,王傳福的財富增長同樣與資本市場的股價爆發有關。在去年9月巴菲特宣布注資后,比亞迪的股價從去年9月的8.57港元“狂奔”至今年9月的61港元,增長了近8倍。 股價的飆升直接推高了王傳福的資產,但是,相較于前任榜首黃光裕、楊惠妍,這只是形式上的類似,實質卻并不相同。或許在普通投資者看來,一個普通的國產汽車品牌,其市場號召力完全比不上國際一線品牌,乃至一些合資品牌。但這樣的觀察角度屬于靜態,王傳福旗下的比亞迪汽車核心賣點在于電動汽車技術,這才是吸引“股神”入股的根本。從整個產業發展的潛在優勢看,節能環保的電動汽車是未來汽車產業發展的朝陽。
可以這樣說,黃光裕的創新體現在先入為主地開創了全新商業模式,但這樣的先發優勢很容易效仿。而楊惠妍的創新則在于把握住市場機遇,在樓市最火時集合資源在短期內獲得暴利。兩者共同之處就在于對市場時機的把握,與之相比,王傳福則是厚積薄發,早在1995年開始創建比亞迪,從手機電池默默做起,以一個“技術狂人”的身份逐步發展,直到今日才擁有了汽車制造的新能源技術。后者的模式需要持久的耐心和不斷的投入,但是一旦成功就很難被競爭對手超越。
也正因此,縱觀近些年來胡潤富豪榜的首富位移更替,我們理應為2009年的產業版本喝彩。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技術領先的創富模式能夠長期持續下去,以首富效應的強大市場影響力,或許能夠成為激發一代人奮斗的目標,最終促使中國的產業發展實現長期優化。果真如此,百富榜則不再會成為“問題榜”,而是成為真正的人生夢想排行榜。
當然,需要提醒新科財富狀元的是,如今新能源已經成為眾多企業追逐的熱點,市場競爭已經開始顯現。作為行業內的龍頭企業,王傳福及其比亞迪也只有知難而上,而絕不能夠固步自封。在技術創新主導的產業中,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贏家通吃”,即在一定的產業領域,往往只能有一家企業生存。也正因此,由于當下新能源技術標準尚未成形,任何一個企業都擁有最終稱霸的機會,比亞迪雖然走在前面,也同樣存在被超越的風險。但無論最終新能源產業的贏家是誰,我們都希望技術創富者能夠由此成為富豪榜的主角。 (馬紅漫 經濟學博士)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