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已基本實現了普惠的企業年金計劃,在我國卻還是屬于‘富人俱樂部’。”在日前舉行的平安企業年金論壇上,平安養老保險總經理趙衛星透露,目前,相關部門正在考慮調整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以促進整個市場的發展。
統計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已有2.4萬多家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資產規模達910億元。但與市場成熟國家60%的企業覆蓋率相比,我國企業年金市場尚有很長的路要走。
有關部門正著手完善企業年金政策
作為國內首家專業養老保險公司,目前,平安養老保險公司已獲得企業年金基金受托管理人和投資管理人兩種資格,在廣東有40多家企業參與平安的企業年金計劃。今年上半年,深圳和珠海相繼將巨量補充養老保險存量資金移交平安養老管理。
而從全國來看,截至2006年底,我國已有2.4萬多家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年金規模達910億元,受惠員工964萬人,僅去年一年我國企業年金規模就增加了200多億元,比前年的增加額翻了一番多。
雖然市場已呈現出加速發展的勢頭,但趙衛星坦言,較之龐大的潛在市場,目前國內企業年金業務發展仍然緩慢。他向記者分析,企業年金計劃雖然對公司治理、人才保障十分有利,同時也可使企業享受上一年度實發工資總額4%的稅收優惠政策,但由于我國企業年金制度尚處于試行階段,在交易成本、審批周期、計劃建立等方面還有不完善的地方。此外,有關稅收優惠政策落實不到位也制約了企業的積極性。
“目前監管部門已經注意到了上述問題,正在著手完善企業年金政策。”趙衛星透露,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有意引入更多市場參與主體,并對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作適當調整。
三類企業青睞企業年金
根據麥肯錫公司的預測,未來5年內,中國企業年金業務將以年均29%—44%的速度增長。世界銀行預計,2030年中國養老金資產總規模將達1.8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養老金市場。
據了解,參與企業年金計劃的企業必須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并且財務狀況較好,有持續盈利的能力。而對于國有企業而言,參與企業年金計劃還需建立內部集體協商機制,如有職工代表大會等,同時須經過國資委審批。
趙衛星告訴記者,從目前市場情況來看,外資、合資、上市公司三類企業建立企業年金比較積極。“這類企業站在國際化的角度,把企業年金作為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戰略。而國有企業由于剛剛完成轉軌,對企業年金認識還不充分,參加的比率還不是很高。”趙衛星說。(記者 孫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