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解讀中國功能區及都市經濟區發展
2007年12月27日 20:38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石家莊12月27日電(記者 朱凱)伴隨著十七大提出全國四類功能區的劃分,這一尚未出臺的方案吸引了社會各方面的目光。 今日,在河北省舉辦的科學發展觀與沿海經濟高層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陸大道對這一問題談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分析了四類功能區中所包含的都市經濟區的發展問題。
陸大道表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響下,出現了“空間集聚”現象,全國不同區域的發展呈現“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趨勢,這需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政府對地域的管理和調控。
據了解,在今后十五至二十年中國經濟發展依然將保持較高水平,各地區的自然結構和社會經濟結構將繼續演變。在此期間,可能會出現經濟和社會發展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持續加大;社會經濟發展的空間格局無法按照目前的態勢均衡延伸;建設布局的空間失控和蔓延式的城市擴張無法持續等問題,如何破解這些難題,成為劃分功能區的背景。
區域規劃的重點是將與開發建設有關的資源開發、環境整治、城鄉建設和生產力布局各項規劃落實到具體的地域空間。陸大道說,劃分中國重點發展功能區將遵循門戶城市主導、國家戰略資源保障度、國家基本食品安全、內部聯系與集中連片四項原則。
經濟全球化使得近二十年來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集中在少數“都市經濟區”。陸大道說,以“城市區域”的空間形態構建應對全球競爭的區域競爭力,是區域發展和空間規劃的重要目標。他認為,中國的大城市和大都市區還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陸大道還表示,在功能區劃分后,國家需要加大對落后地區公眾服務方面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保障公民能夠均等享受公眾服務。(完)
【編輯:聞育旻】
| 更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