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北京二月二十二日電 題:環保新政 “綠化”財金
本社評論員 翁陽
年初“限塑令”之熱力尚未褪去,本月中旬中國再出環保新招。
該項被輿論稱為“綠色保險”的舉措,意味著國際普遍采用的環境污染責任制度在中國的正式啟動,這也是繼二00七年“綠色信貸”之后,國家出臺的第二項環境經濟政策。
有關人士指出,由環?偩謺C監會制定的“綠色證券”實施辦法也將不日推出,由銀行、保險、證券組構的綠色金融防護林已現雛形。
三年前影響巨大的松花江水污染和圓明園防滲漏工程事件,極大觸動了中國社會長久麻木的環保神經,也激發出至今兩年有余的環保颶風。在這場風暴中,環保利劍出鞘之頻繁、力道之迅猛,皆前所未有。
在中國,環保相關立法早已有之,但“企業賺錢、政府買單、群眾受害”之怪圈不僅毫無消失跡象,反而在近年愈演愈烈。究其根本,主要有三大原因:
其一、有關法律、法規及條例過于籠統、操作性不強、且違法成本標準過低;其二、經濟發展特別是已進入重化階段的中國經濟,同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及由此產生的地方經濟保護主義;其三、社會總體環保意識與理念尚待普及,公民參與亟待提升。
二00七年,“生態文明”一詞首次見諸中共全國黨代會報告,溫家寶更誓言要做“環?偫怼保袊邔又疀Q心彰顯無遺。
勿庸置疑,以區域限批、流域限批等為代表的行政“猛藥”,確獲短期立竿見影之功效。然而,若缺少相關機制建設之保障,未來仍恐落入“狂風氣力盡,不減陰山雪”之困局,更何況限批“一刀切”帶來的經濟代價昂貴。
對于此番財金“綠化”,分析人士評價稱,如果說限批風暴主要針對地方政府保護主義下的行政不作為,那么以金融為手段的經濟杠桿則致力企業環保的硬約束,即對那些無視或忽視環保責任的企業加大其違法成本,反之則動用綠色通道給予鼓勵支持。
相關渠道透露,除卻金融,二00八年中國還將在公共財政、環境稅收、生態補償、排污交易等領域有所突破,力爭盡快形成一套完整的環境經濟政策框架,并通過數年完善細化,夯實制度根基。
有識之士認為,就像為生態文明保駕護航的財金“綠化”,普通社會公眾的態度與行動,同樣是中國環保成敗的關鍵所在。
“一手獨拍,雖疾無聲”。對于環境保護這樣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復雜性社會經濟工程,政府、企業、公民不僅要各有擔當,更須同舟共濟。惟此,方能為后世子孫留下“青山多秀木、碧澗盡清流”的美麗畫卷。
![]()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