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5月1日起正式生效,業界10年的期盼終于塵埃落定。隨著配套規則漸次出臺,創業板已進入倒計時。在宏觀經濟和股票市場都還處于不穩定“復蘇期”的背景下,創業板將給中國資本市場帶來何種影響?
游戲規則漸次出臺
繼《辦法》公布之后,4月1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加大對中小企業貸款的支持。4月17日,中國證監會就修改后的《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發行審核委員會辦法》和《證券發行上市保薦業務管理辦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一系列緊鑼密鼓的動作預示著,創業板已是箭在弦上。
修訂后的“發審委辦法”明確了單設獨立的創業板市場發審委,專司擬在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發行審核;新的“保薦辦法”則提出,原有的“發行人上市當年營業利潤比上年下滑50%以上的,將對相關保薦代表人采取相應監管措施”的規定,不適用于創業板。
專家表示,創業板某種程度上具有“高低均難就”的特點:如果進入的門檻太高,等于是變相的主板或者中小板擴容,對尚處于成長期的創新企業的扶持功能將大大減弱;但如果進入門檻過低,則風險較大,投資者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護,不利于資本市場穩定。
高新投資有退出渠道
對于廣大創投和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來說,創業板的開啟對打通投資退出渠道無疑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創投和PE有望成為推動中國技術創新、經濟結構升級的民間新興力量。
創業板作為PE投資高新項目的主退渠道,一旦成功疏通,就會示范性地帶動新一輪的高新項目投資熱,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由創業板帶動的機構投資者活躍度,將大大改善目前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清科集團總裁倪正東說。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