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蘇州7月27日電 題:吳江震澤:一條用蠶絲串起的獨特旅游線路
作者 劉田甜
近日,記者踏訪了有著“吳頭越尾”之稱的吳江震澤古鎮。在寶塔古街,正在酷暑中緊張地進行古街修復改造工程施工。該工程預計總投資1.1億元,通過保護、保留、整修、重修,將寶塔古街打造成為古鎮水鄉旅游開發的中心點,并延伸到商業和工業旅游,而這條獨特的旅游線路竟然是用蠶絲串起的。
寶塔古街為震澤鎮繁華街道之一,歷史上商氣十足,以經營絲行和米行為主,財大氣粗的恒懋昶 、恒孚、楊同昌、畢萬茂、黃鑒記、黃應記、鈕炳記等絲經行林立。如今,古街的兩側還遺存著當年老字號的米行、豆腐千總號、藥鋪、南貨店、茶館等古建筑。仁里坊里有“江南第一堂”——“師儉堂”和作為畢萬茂絲經行及其內宅的“茂德堂”。畢康侯為震澤鎮上最早的留美學生之一,1921年曾作為中國絲業代表團成員,參加在美國紐約舉辦的萬國絲綢博覽會。
舊時,蠶絲業為震澤鎮的支柱產業,其從事蠶桑生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相傳晚唐詩人陸龜蒙曾寓居在震澤左近,其詩作中有“桑柘含疏煙,處處倚蠶箔”及“盡趁晴明修網架,每和煙雨掉繅車”之句,足見當時震澤地區之養蠶繅絲業已經相當普遍。“繭絲上市之際,轂擊肩摩,尤非他市所能及”,盛產輯里絲,清光緒年間產量占全國十五分之一。
時值今日,在古街上仍可見穿著印藍畫布衣服,銀絲肆意散落在臉上的阿婆用布滿皺紋的手抽絲紡布的場景。據導游介紹,每到蠶絲豐收時節在鄉下村子里,阿媽會將賣的蠶繭留下一些,然后鄰居的阿婆、阿嫂聚集在一齊,一家家輕松快樂的拉著家常,輪流互相幫助,用手工扯著蠶絲,做出一床床蠶絲被。
近年來,蠶桑重鎮震澤形成了別具特色的蠶絲產業,并且越做越大,共有蠶絲被生產企業近百家。目前,“慈云”、“輯里”、“太湖雪”等品牌蠶絲被廠家正在逐步推出新的參與項目,即在生產車間內開辟一個“蠶絲被生產全景”觀摩區域,讓遠道而來的游客一睹江南傳統產業的“廬山真面目”,讓更多的人在“中國蠶絲被之鄉”了解和認識古老的蠶絲習俗、傳統的蠶絲文化,正成為震澤發展工業旅游的突破口。
同樣,近年來新興的亞麻絹紡業,也將逐步成為震澤打造工業游的新平臺。震澤擁有“中國亞麻絹紡名鎮”、“中國麻紡集群產業基地”等多塊金字招牌。亞麻絹紡已經在震澤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產業鏈,震澤新申集團等龍頭企業將開辟專門區域,不僅成為企業品牌展示的窗口,而且讓游客們深入了解亞麻絹紡的生產全過程。
古鎮文化游、商業游、工業游,由一根看似纖細的蠶絲串聯起來,依托得天獨厚的絲歷史文化、工業產業,震澤走出了別具特色的古鎮旅游發展之路。(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