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有人說,在大躍進之后的幾十年直至今天,一些地方出現“數字腐敗”的滋生和蔓延,都顯示出浮夸風的影響依然深遠。
前不久,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各自公布上半年的GDP,匯總之后,比國家統計局核算的全國GDP多出了約1.4萬億,差率接近10%,就令外界質疑地方數據是否被“灌水”。
馬建堂:地方GDP“注水”存在體制問題GDP不堪重負
吳小莉:多了這么多,1.4萬億,這樣的數據的差距大嗎?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距?
馬建堂:這個問題也不是一個新問題了,確實今年上半年數據公布了以后,差距有所擴大,有所擴大,中國的GDP是分級核算,在所有的實行分級核算的國家,這種情況都存在,都存在。現在的問題需要我們承認的問題呢,就是這個差距偏大。所以我們要努力地去提高我們的能力,核算能力,來消除這個偏大的數據的差距。
吳小莉:這個數據的正負比應該是多少會比較合理?
馬建堂:我想5%以內應該是可以接受的吧,5%之內可以接受,現在大概是百分之九點幾。
解說:今年4月10號,《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刊出一篇文章,題為《如何看待中國經濟減速時期的GDP統計》。作者TomOrlik曾經是英國財政部政策顧問,在文章中,他對中國地方官員人為操控GDP數字提出了質疑。4天之后,這篇文章連同馬建堂的批示,出現在國家統計局的官方網站上,引起了眾多媒體的關注。有報道就指出,馬建堂這樣做是希望通過此舉、向國際統計界和經濟界發出“明確的信號”,那就是中國將把GDP統計做得更為準確和扎實。因為,在當今全球經濟處于轉捩點之際,任何的不準確都會給中國這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帶來高昂的代價。
在馬建堂批示過的那一篇來自《華爾街日報》的文章中,作者TomOrlik就曾經指出,大約10萬名地方統計工作者在應該忠于哪一級領導方面,存在問題。
吳小莉:湯姆-沃里克在他的文章中也提到了一個說地方政府它虛報,或者是瞞報這種情況也是可能發生的,因為中國非常重視GDP的發展,所以有這樣的說法,說地方政府有的時候為了多拿資源,可能會低報它的GDP增長,等到需要政績的時候,可能就高報,所以它本身在數據提供的時候,或在統計的過程當中,這種人為地干擾是可能出現的,您怎么看這樣的一個說法?
馬建堂:由于排名、排序這個影響,所以在個別的地方出現這種情況,有可能,有可能,因為對GDP附加了太多的東西,不堪重負了,不堪負荷了GDP,所以我坦率地說,就是我們國家核算的GDP,和地方加在一起的匯總的GDP的不一致。有制度方面的原因,有技術數據的原因,有重復的原因,也有這種我們叫做什么原因,體制原因,也有。不能回避。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