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60年來,財政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財政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財政為促進各個時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
財政實力的不斷壯大,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了堅實的財力保障
財政收入不斷壯大,財政實力顯著增強。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上,通過持續推進財稅改革,形成了良性、健康、可持續的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機制,財政收入規模不斷邁上新臺階。1950年全國財政收入62億元,2008年達到61330億元,2009年預算安排66230億元,60年間增長1000倍。全國財政收入從1950年62億元開始,到突破1000億元,用了28年時間;從1000億元到1萬億元,用了21年時間;從1萬億元到6萬億元,用了9年時間。財政實力的不斷壯大,是我國綜合國力持續增強的重要體現,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了堅實的財力保障。
財政支出結構不斷調整優化,保障了改善民生等重點支出需要。隨著國家財政實力的不斷增強,財政對國家政權建設、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保障能力不斷提高。全國財政支出從1950年的68億元,擴大到2008年的62593億元,2009年預算安排達到76235億元,60年間增長了1120倍。同時,根據黨和國家不同時期的工作重點,財政支出結構相應調整,從計劃經濟時期以經濟建設為主的建設財政,逐步向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公共財政轉變。不斷加大對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大幅增加教育等社會事業、農業、科技、環境保護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支出,優先保障和改善民生。2008年,全國財政僅用在與人民群眾生活直接相關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就達到19959億元,占全國財政支出的31.9%。2009年全國財政預算安排上述民生支出24610億元,同比增長23.3%。
加大“三農”投入力度,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改革開放后,各級財政部門不斷加大財政支持力度,2003—2008年,中央財政“三農”支出分別為2144億元、2626億元、2975億元、3517億元、4318億元和5956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20.9%。2009年預算安排7161億元,增長20.2%。
財政宏觀調控能力不斷增強,公共財政體系不斷健全
財政調控能力不斷增強,努力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60年來,財政部門始終注重加強和改善財政調控經濟的職能。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相機實施了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去年四季度以來,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黨中央、國務院果斷出臺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劃,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財政部門認真研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各項具體措施,對經濟企穩回升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財政宏觀調控方式也相應發生了重大改變,實現了由被動調控向主動調控轉變,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轉變,由單一手段調控向綜合運用工具調控轉變。這些轉變標志著我國已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適應不同經濟運行形態需要的,包括目標定位、政策取向、工具組合、時機選擇、組織實施等一系列要素在內的財政宏觀調控體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