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企業”不僅僅援建“國會大廈”
在全球競爭的今天,社會責任作為企業價值觀與品牌形象的重要構成,已經成為企業“走出去”需要跨越的門檻。
“我們多數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已經開始注重承擔社會責任。比如中石油,在蘇丹的石油建設項目上,同時修建了機場、道路、農業、灌溉和養殖,受益人口150萬。聯想、中興在中亞國家、非洲國家給予了當地大量的援助。中國鐵道和中興公司在阿爾及利亞高速公路建設中,給農民提供農業技術的示范,包括捐贈中小學。但是即使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也感受到還是有問題存在。”商務部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姚堅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因為國內的相關企業習慣于將國內的做法帶到國外,走“上層路線”,已導致在國外的某些項目受到國際組織的指責。”
“中國企業在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援助建設時,更多的是在建體育館和國會大廈,而日本企業是建設大量的學校。”姚堅說,“現在中國已經實現人員、資本、技術、服務,甚至包括文化的全面輸出;但由于我們的塊頭太大,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引起了其它國家的關注,每個企業的每一個舉動都可能引起廣泛的關注。”
“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除勞資糾紛很普遍外,另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對當地的環境不重視。比如有的皮革染織廠,對當地造成了污染。”姚堅說,“違反當地的法律和習俗的現象時有發生。”
為此,他提出幾點建議:在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的過程中,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中介組織,包括NGO來共同推進;完善法律是當務之急;進一步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包括在海外盡快地建立中資企業行業協會,通過自律和內部管理來減少惡性競爭、妥善處理企業與當地政府和公眾的關系;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援助的過程中,要更多關注民生項目,對此前更多援建國會大廈的方式進行反思。
企業社會責任短板在政府
“社會責任不僅僅是企業的事情,僅是企業,還不能夠完全構建和諧社會。”國務院國資委研究局局長楚序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目前企業的責任動力仍然不足,尚需依靠外部推動,“目前32家央企發布了社會責任報告,近日國資委也發布了2008年社會責任回顧,這是國資委發布的第一份社會責任報告,也是國務院組成部門發布的第一份責任報告,這是積極的方面。但中國社會責任的動力還在于外部監管的要求,政府應當承擔起責任。”
“目前最需要改進的短板責任者是政府。”楚序平說,“首先政府要制定合理科學的指標體系,創造好的、相融的激勵體系和環境,包括節能減排、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和安全等制度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優質的企業可以自然壯大,劣質的企業可以自然淘汰。”
同樣,面對不自律的企業,政府應該建立約束機制。“比如在企業走綠色發展道路上,要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制定我們的財政、稅收、金融、投資、技術、價格、經濟等一系列促進企業綠色發展的戰略,尤其重要的是銀行系統要繼續實施特色信貸和綠色信貸;實施綠色消費戰略,鼓勵居民、老百姓用綠色產品。”國務院研究室工交司司長唐元說:“加快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不只是考察GDP,關鍵要考察節能減排指標完成怎么樣,以后碳排放的強度指標也提出來,考察企業做得怎么樣,地方做得怎么樣。”(記者 宋雪蓮)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