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末,國務院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公布了138家非金融類中央企業3月份的盈利狀況,其數據大大超出了專業機構的預期:3月份央企營業收入達到9355億元,環比增長27%;而利潤則達到623億元,環比增長86%!如此急驟的利潤增長引發了廣泛的社會爭議,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紛紛發表文章對數據進行質疑或對央企的壟斷地位進行批評。那么,央企利潤驟增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對當前國民經濟狀況又意味著什么呢?
央企利潤當然與其壟斷地位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國資委下屬138家中央企業在各自的主營業務范圍內幾乎都處于市場主導地位或支配壟斷地位,這種壟斷地位除小部分是緣由自然壟斷的低成本優勢外,絕大部分來自法律和政策的授權與壁壘保護。央企利用其市場壟斷地位,在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的點進行生產決策,從而取得超額利潤。壟斷成為央企利潤擴張的重要基礎,也成為央企經營為社會所詬病的主要對象。
但值得注意的是,壟斷并不能解釋央企3月的利潤驟增這一問題——穩定的壟斷結構只能給我們一個解釋龐大利潤總量的理由,但并不能解釋利潤增量的突然變化。隱藏在壟斷背后,必然還有其他的原因,它與當前的社會經濟條件相結合,推動著利潤狀況的改變,筆者認為,央企的產業分布結構是其最核心的因素。
第一,央企的產業分布結構是其快速吸收積極財政政策能量的重要基礎。從138家央企的分布結構看,絕大部分處于重化產業、裝備制造業、能源與資源產業、工程建筑業和以通信、交通為基礎的公共服務業等領域,恰與2008年第四季度的1000億元和2009年第一季度的1300億元中央投資的“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重點吻合,成為積極財政政策產業拉動投資的直接載體。大量的中央投資進入到央企占有主導地位的產業后,在擴張企業產出的同時,必然沉淀巨額的利潤于“投資乘數”的第一個環節,在累積的庫存消耗殆盡后,表現出來的就是央企利潤驟然快速增長。
第二,央企的產業分布結構推動其成為資本市場的焦點。138家非金融類央企,資產規模龐大,生產技術先進,產業布局合理,產業結構深植于國民經濟命脈之中,此外,還有主權信用作為其堅強的后盾,這一切因素的共同作用必然使其成為經濟下行階段資本市場的寵兒。在第一季度近4.6萬億元巨額信貸投放規模的支持下,央企甚至獲得了比經濟繁榮期更低廉也更充裕的資本支持,使其能夠根據市場變化,適時推進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技術構成的微調,從而使其產品更適應市場需求,也較其他的企業更具競爭力。在資本市場的支持下,央企經過短時期的調整,重新獲得市場競爭優勢,利潤的急速增長也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
第三,央企的產業分布結構是感受經濟復蘇先行領域。根據現代經濟學理論,當國民經濟出現復蘇時,一般會形成產能利用率、庫存增幅和固定資產投資依次反轉上行的情況。由于央企處于“兩基一支”的核心地位,是國內原材料市場、機械裝備市場和交通通信市場的支柱力量,當經濟筑底企穩、復蘇前景趨于明朗時,上述反轉上行的因素必然直接拉升央企的產出狀況和利潤水平。所以,當3月我國主要產業的生產止跌企穩后,央企的利潤會表現出明顯的增長,不僅高于前期,而且也高于同期的其他企業。
總體來看,央企的高額利潤因其內在的壟斷性質而招致社會的質疑和批評,但是當前的利潤驟增卻未必是壟斷的直接反應,政策因素、市場因素和經濟的內在規律性與央企產業分布結構的結合也許才是利潤驟增的主因。逾600億元天量利潤,其中當然有壟斷所導致的市場效率漏損,但也不能排除它傳遞著經濟復蘇的前景和希望。(張鵬)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