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月十二日,第十二屆(2008年度)中國資本市場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出席論壇并作主旨演講。尚福林在談及中國資本市場全球化的時候表示,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金融市場短期影響有限。 中新社發 盛佳鵬 攝
|
中新網1月25日電 美國《僑報》1月24日發表題為《全球金融危機下的中國機會》的社論說,從“危機意味著轉機”的中國智慧來看,從中美經濟的現實情況來看,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面前,中國面臨重大挑戰,但并非沒有機會,而且可能會有“黃金般”的機會,就看中國和中國企業如何加以把握。
社論原文摘錄如下:
在美國次貸危機不斷蔓延,經濟走向衰退的風險升高,并引發全球股市連續暴跌之際,美聯儲于22日清晨緊急宣布降息0.75個百分點。
迄今為止,當局的危機救援動作不可謂之不大:第一, 從常規到非常規行動: 美聯儲的此次緊急降息, 不是在每月月底的議息會議上做出, 而且降息幅度也為歷史上少見。第二, 從貨幣政策到財政政策:次貸危機爆發以來, 美聯儲主要采用的是貨幣手段, 利用降息的辦法來緩解危機,F在,開始動用退稅等財政手段。第三, 力度不斷加大: 從連續不斷的降息,到高達1500億的退稅等一攬子措施,救援行動不斷加碼。而且,白宮還暗示,還將推出更多的刺激經濟措施。
盡管布什一再表示,他對國會將批準經濟刺激方案具信心。但是,在如此大規模和多方位的救援行動下,市場依然信心不足,這說明了危機的嚴重程度。
首先,救援行動本身效果不佳:從一開始,聯儲會對危機的嚴重性判斷有誤。救援行動的時機、措施,都有失當之處。同時,救援行動的副作用不斷呈現,而且向全球蔓延:降息導致美元一跌再跌。同時造成以美元計價的資產的大漲,如黃金、石油等,價格均突破或接近了歷史新高。這有可能導致全球性的通貨膨脹。
因此,本次危機,已經由次貸危機,轉向金融危機,并正在轉向經濟危機。并且已由美國的行業性危機,轉向全國性危機,并正在轉向全球性危機。這不僅對美國經濟,而且對全球經濟構成嚴峻的挑戰。
美國的次貸危機波及全球。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中美經濟關系空前密切的條件下,中國也難以獨善其身。因此, 對于本次危機可能造成的對中國經濟的沖擊,絕不可掉以輕心。最直接的影響是,歐美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加大。美國經濟和消費的不景氣,對進口需求減少,使得中國出口將遭遇寒冬。但是,由于中美經濟結構和發展水平的不同, 危機對中國的沖擊有不同的表現形態。在危機面前,中國和中國企業并非沒有機會:
第一,中國經濟與出口的升級轉型機會:目前,中國股市遭到重創,房地產市場不振,通貨膨脹卷土重來。盡管存在種種問題,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尚健康。尤其是,高速增長的態勢不會改變。美國經濟在2008年將會放緩,甚至走向衰退,但是中國GDP增速估計仍將達到10%左右。這樣,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的排行榜上,有望更上一個臺階,與領先的美日經濟的差距將會縮減。
然而,除了總量之外,我們更關注的是中國經濟結構是否會因此而產生良性的變化。隨著美元的貶值,中國目前的出口產品的最終出口地出現了很大變化,目前歐盟已經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這將部分抵消美國經濟放緩給中國經濟帶來的不良影響。
同時,對美出口的不利對中國企業來說,也并非完全是壞事,這有助于將中國經濟的發動機,從出口轉向內需。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這是一個期待已久的變化。因為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必須由出口拉動型,轉向內需拉動型。而且,在人民幣貶值的大背景下,也給中國出口企業提升產品結構,提供了外在的壓力。也就是說,中國企業到了減輕依賴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時候了。
從世界角度而言,中國和發展中國家市場繼續增長的前景也有助于抵御其他地區出現的不利影響。如同90年代末期的亞洲金融危機時期那樣,中國有望再次成為一個“定海神針”。只是,上一次是區域性的,這一次,有可能是全球性的。這將是中國真正融入國際體系,成為國際經濟體系的一個“利益相關者”的良機。
第二,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機會:美元的貶值,和人民幣的升值,在新年之際有大大加速的跡象。人民幣幣值在今年“破六”,似乎已成定局。同時,美國的金融危機,給了中國企業難得的淘“便宜貨”的機會,F在,美國金融企業的危機深重,花旗和美林近百億的季度虧損,只是冰山上的一角,這些金融機構已經低下了往日高貴的頭,急需大量資金“輸血”,這為中國金融機構和企業“抄底”提供了條件。
2007年底,中投公司與摩根士丹利達成協議,用50億美元入股換得9.9%的股權,成為其第二大股東,為2007年的中國海外并購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在今年的大環境況下,中國企業應該有更多動作,更大手筆。
值得指出的是,美國國內對中國企業并購的態度有了微妙的變化,和以前的動輒以“國家安全”拒之門外不同,最近,華爾街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外國企業的入股、并購,看成是一種善意的行為,并引頸期待之。對中投入股摩根士丹利,以及傳言中的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入股花旗集團,美國媒體和政界并未抱有特別敵視的態度。
因此,從“危機意味著轉機”的中國智慧來看,從中美經濟的現實情況來看,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面前,中國面臨重大挑戰,但并非沒有機會,而且可能會有“黃金般”的機會,就看中國和中國企業如何加以把握。
![]()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