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期刊發展步入“高速路”
——訪第三十六屆世界期刊大會秘書長、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
“世界期刊大會首次在中國舉行,體現了國際期刊界對中國期刊業發展的高度關注,對富有潛力的中國期刊市場的濃厚興趣,也有利于中國期刊業與國際同行的溝通與交流,學習借鑒別國的先進經驗來促進自身的發展。”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李東東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說。第三十六屆世界期刊大會將于5月13日在北京舉行。日前,擔任本屆大會秘書長的李東東副署長接受了記者專訪。
近萬種期刊 170億元年產值
“1970年,全國僅有21種期刊,1978年為930種,截至2007年4月底,全國期刊總數已經迅速增長到了9468種。”數字之間的鮮明對比,折射出的是我國期刊業取得的蓬勃發展。
增長的不僅僅是數量。期刊的品種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目前,期刊的種類已經涉及到多個學科、不同領域,極大地滿足了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需求和人民群眾的閱讀需求。
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期刊業自我發展的意識、自主經營的能力逐步增強,各種適應社會需求的期刊類型不斷涌現,期刊的社會功能更加全面。
同時,期刊作為一項文化產業,也獲得了較快的發展。2006年,全國期刊年總印數28.5億冊,總印張134.7億印張,定價總金額140億元;同時,期刊廣告收入連續數年以每年兩位數的速度快速增長,年廣告收入已達30多億元;期刊業已經成為年產值超過170億元的一個文化產業形態。同時,期刊業在促進我國文化積累和傳播、促進國民文化消費、促進經濟和社會信息交流等方面都產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目前,我國期刊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擁有較強思想輿論引導能力、文化信息傳播能力、社會資源聚合能力和文化市場開拓能力的重要文化事業和產業形態。”李東東說。
整體質量上升 品種不斷豐富
李東東認為,近年來,中國期刊業取得了快速的、喜人的發展。并逐漸呈現出整體質量上升、品種不斷豐富、品牌開始形成、數量增長平穩等主要的發展特征。
國家對新聞出版業的總體要求是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多年來,國家采取了許多措施促進我國期刊業的發展,比如對一些門類的期刊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對面向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期刊進行扶持,各級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對優秀期刊進行了多方面的鼓勵和支持,新聞出版總署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如《期刊出版管理規定》、《關于深化出版發行體制改革工作實施方案》、《新聞出版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等,對期刊出版活動實施有效的行政管理和政策引導。為繁榮我國期刊事業,新聞出版總署從1997年起,先后組織了三次“國家期刊獎”評選工作。這些措施,有力地促進了我國期刊事業的繁榮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期刊數量增長迅速,事業發展明顯加快。在期刊業發展過程中,期刊工作者不斷總結經驗,學習國內外期刊界先進的辦刊模式,結合刊物實際辦刊,出現許多成功的范例,涌現出一批品牌期刊,成為我國期刊的領軍隊伍。其中有代表國家學術研究最高水平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期刊群、中國科學院期刊群、中華醫學會期刊群等;有以突出民族特色,弘揚中華文明為己任的《收藏》、《文史哲》等;有面向廣大讀者,傳播健康思想的《讀者》等;有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的《中國國家地理》等。在這些優秀期刊的帶動作用下,我國期刊事業正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為我國期刊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市場機遇。期刊業在滿足和適應讀者需要的同時,不斷挖掘市場潛力,加速期刊品牌的形成,表現出強有力的經營勢頭。經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總署批準,2002年1月25日,我國首家期刊集團《家庭》期刊集團在廣州成立。2006年底,《知音》傳媒集團在武漢成立,標志著繼報業步入集團化發展之后,我國期刊業也走向規模競爭。
在合作中走向國際化
李東東說:“以進帶出,雙向共贏”是中外期刊版權合作的一個重要原則。希望中外期刊出版機構共同努力,通過合作的方式,利用國外合作方的銷售網絡、品牌影響和廣告資源,把中國現代文明的優秀文化內容傳播到世界各地,積極推動中國期刊“走出去”。
在具體做法上,一是利用固有的品牌優勢和讀者資源,開拓海外華文市場。以《讀者》為例,作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誕生的第一批社會綜合類文摘期刊,《讀者》始終堅持“弘揚優秀文化,體現人文關懷”的辦刊宗旨,形成了清新、高雅、雋永的風格,在期刊市場中確立了自己的品牌,2003年10月,《讀者》期發行量突破400萬冊大關,最高時達到500多萬冊,成為中國文化類期刊的佼佼者。《讀者》行銷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累計發行達50多萬冊。
二是與國外傳媒企業開展合作,以外文輸出報刊內容。國家外文局所辦的《今日中國》、《人民中國》、《人民畫報》等刊物采取“兩頭在外”的做法,由我國編輯出版多個文種,與國外的報刊單位或發行企業合作,在不同國家出版發行,摸索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新聞出版總署于去年推動法國樺榭出版集團出版的《中國》雜志,每期由中國新聞社按照樺榭集團的要求提供稿件,樺榭集團的編輯根據市場需要,從中選取一部分稿件譯成法文編輯出版,并通過樺榭集團在歐洲各國的營銷渠道發行。這種方式不僅實現了中國內容的海外傳播,還形成了一個具有國外主流媒體品牌效應的對外傳播載體。
據統計,目前經新聞出版總署及相關部門批準的中外期刊合作項目已經有52項。
在改革創新中謀求期刊業大發展
隨著國家經濟領域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文化領域以及出版發行領域的改革開放也在不斷深入,期刊界人士的改革意識不斷增強,從期刊出版單位的體制機制改革到期刊出版定位、開拓新的讀者市場等等方面,期刊界都有不俗的表現。
期刊業的發展,必須有一個優秀的管理、經營、編輯團隊,這是解決期刊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最根本、最基礎的先決問題。我國期刊業在多年的實踐中,培養了一批辦刊經驗豐富、管理能力強、勇于開拓進取的期刊主編,涌現出一批策劃能力強、采編能力強、創新精神強的優秀編輯,在他們的努力下,優秀的期刊脫穎而出。
此外,新技術也給我國期刊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變化。為了積極應對電子媒體的挑戰,期刊業采取了各種應對措施,學術期刊的檢索、鏈接,出現了清華同方、科技部的萬方數據等機構;很多期刊有了自己的電子版;一些期刊已經開始辦手機版……期刊的數字化發展成為我國期刊業發展中新的亮點。(袁 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