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剛剛結束的2007年度和訊華文財經圖書評選大獎上,早報記者、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憑借《激蕩三十年》獲得年度財經圖書大獎和最佳財經傳記獎兩項大獎。談到此次獲得和訊華文財經圖書大獎,吳曉波表示這可能沾了今年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大背景的光。
幾年前,吳曉波連續創作了兩部《大敗局》,他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記錄下那些倒下的中國企業以及企業家。而在《激蕩三十年》(上、下)中,吳曉波站在民間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揚的寫作手法描繪了中國企業在改革開放年代走向市場、走向世界的成長、發展之路,將一部中國企業的曲折發展歷史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吳曉波認為,《激蕩三十年》中關注的企業和企業家都是白手起家,成長于一個不成熟的商業環境,“但他們對中國改革開放30年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中,在最初相當長時期內,中國的經濟依然延續著計劃經濟的模式,國有企業對國民經濟起著主導作用,“但國有企業的改革在相當長時期內是失敗的,而城市外、體制外的力量給中國經濟改革帶來了意外的驚喜。”吳曉波說。
《激蕩三十年》(上、下)在2008年初的完整推出,也是獻給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一份禮物,吳曉波用這部沉甸甸的《激蕩三十年》裝下了那段厚重的歷史。在吳曉波筆下,《激蕩三十年》中的那些企業和企業家發展的30年,承載了太多人的光榮與夢想,吳曉波也承認這部著作與威廉·曼切斯特的《光榮與夢想》在體例上有相似之處。“《光榮與夢想》勾勒了從大蕭條到尼克松時期,美國夢的實現歷程,美國從一個工業強國到超級大國的歷史,而《激蕩三十年》中的企業也見證了我們民族的復興歷程。”
在采訪中,吳曉波透露,自己正在動手創作另一部中國企業史作品,“計劃用一年時間完成”。在這部進行中的著作中,吳曉波將從百多年前的洋務運動開始講起,“新書將描述1870年至1970年中國工業革命的百年歷程,寫作手法依然延續著《激蕩三十年》中對企業、企業家的敘述手段。”
“盡管有著種種抱怨、失落和焦慮,但是,過了很多年后,我們也許仍然要說,那是一個好的時代。因為,它允許新的可能性發生。”吳曉波用這段文字結束了《激蕩三十年》,而中國的改革之輪還在前行。早報記者 石劍峰

![]()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