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利雇人作畫的手段令人瞠目結舌。然而,藝術家找槍手、開作坊,在藝術圈卻是公開的秘密。藝術評論家朱國榮介紹,倫勃朗的名作《戴金盔的男子》現在就被證明是由倫勃朗工作室完成。而在中國古代,宮廷畫師的作品也往往署上當時大師的名頭。
“諸如陳逸飛這樣的知名畫家,先找槍手作畫,再由畫家本人加工、潤色,簽名,是大家都知道并且認可的。”朱國榮介紹。與此同時,畫家也熱衷于推出自己的絲網版畫,“在藝術品市場上,真正能賣得動的正是這些絲網版畫,不僅量多而且便宜,既讓畫家賺了錢,又避免被仿冒。”
然而,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在市場上成為香餑餑以后,來自拍賣行、畫廊和私人藏家的訂單絡繹不絕,在無法招架之下,藝術家們紛紛招兵買馬,開起了作坊,批量生產一批風格重復的“搶手貨”。這比達利助手“挪來挪去”的性質更惡劣,藝術家丁乙直截了當地說:“很多藝術家非常繁忙,除了繪畫,他們還要忙著打交道、應酬……”于是,藝術家們又多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們從事的“藝術”也是一種需要經營、打理的事業,雇人操刀也就在所難免。
雇人作畫以平涂油畫為主
與其說人們在購買藝術品,不如說是在購買簽名。簽名的價值甚至超過于作品本身。這就不難理解,為何現在的畫廊、拍賣行往往會強調作者在世的重要性。作者在世就意味著真品,他隨時隨時地可以站出來指證,然而這恰恰為批量生產提供了便利。
“藝術已經成為金融的延伸產品,藝術家就是半個企業家。”藝術評論家朱其指出,“他們進行符號化操作、出售符號公司產品。”比較之下,不難發現,往往雇人作畫的是那些以平涂為主的油畫家,達利的繪畫正屬于此類平板繪畫。朱其說:“像佛洛伊德、培根這樣具有筆觸的繪畫,很難假別人之手。而像岳敏君、王廣義、方力均的油畫,其實就是用油畫在畫版畫,完全是圖像概念,油畫本身并無基礎。”
朱其表示:“很多企業家愿意將錢大把大把地投資在藝術上,然而,藝術家也并非是純潔的,很多藝術家把藝術當成商品,這就給混亂的藝術市場扯出了一個大漏洞。”有人會覺得寫實油畫可能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更多的人熱衷于購買寫實油畫、甚至認為畫得和照片一模一樣才見功底。
然而,朱其卻透露:“連美院的學生都知道,只要將絲網印刷通過投影儀放在畫布上,勾勒出輪廓、填色,一幅堪比照片的寫實油畫就誕生了。其實,中國古代藝術傳統理論就認為畫得像不是真有水平。”
雇人作畫為了“觀念”
達利的作為令很多人憤然,一位大師為何可以如此囂張地欺世盜名。但是,對于另一些人來說,“達利成為了未來藝術制作的模范”,“年輕藝術家對達利充滿好奇心,尤其是他將商業與藝術結合的能力。”
“關鍵還是看作品好不好。”丁乙表示:“雇人作畫目前存在兩種全然不同的價值取向。一種是為了滿足市場需要,擴大生產規模,另一種則是為了‘觀念’。后者是當代藝術進程中發生的,并非某種借口,就像裝置藝術一樣,它不可能依靠藝術家本人完成,有時藝術家只是畫個草圖,讓別人去做。”在上海,藝術家張寰就開了一個100多人的大工廠,為他制作各種藝術品,而藝術家周鐵海更是眾人皆知的不執畫筆的畫家。
“14年前我就公開告訴大家,自己不再拿畫筆畫畫,而是雇人作畫。”周鐵海說。在他的工作室里,你可以看到總有那么兩三個人根據周鐵海的要求在畫布上涂抹著。“自己畫畫的人未必真的明白藝術是什么。”周鐵海說:“我這樣做就是為了挑戰一般思維,其實你再如何說明,大眾也未必明白。正如香奈兒已經去世了那么多年,現在販售的產品都不是她設計制作的,不是照樣賣得很火嗎?”
有意思的是,周鐵海的畫從來不曾出現在拍場上,但是他卻有一批固定的收藏群,而這些藏家都知道這些繪畫有著周鐵海的簽名,卻沒有一幅是他親筆創作的——在這些繪畫中,觀念更為重要。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