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下午,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委員在出席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開幕大會前接受記者采訪。 中新社發 傅丹丹 攝
在4月19日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最新一期《對話》欄目中,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結合新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稱《指導意見》),就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進程中的一些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與《對話》欄目主持人、部分新聞出版界領軍人物、知名專家學者、出版傳媒證券分析師以及普通群眾進行了現場對話。談問題深入淺出,解答精彩,贏得了現場觀眾的一次次熱烈掌聲。
《指導意見》是30年新聞出版改革探索的一個總結
在現場,面對《對話》欄目主持人陳偉鴻“咄咄逼人”的提問,柳斌杰署長沉著地一一作了回答。
在回答主持人關于《指導意見》出臺的背景時,柳斌杰說,目前出現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中國需要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出版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給大家提供著精神動力、智慧、力量,其本身也是發展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我們現在的體制、機制不能完全適應新聞出版業發展的需要,同國際上大型的傳媒集團比較,我們的競爭力、影響力遠遠不夠。處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我們有很大的壓力。盡快使我們的出版傳媒走向市場,實現產業化的發展,進一步做強做大,成為世界新聞出版市場上一個有力的競爭者并占領國際市場,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主要任務。我們出臺這一改革的政策,目的就是為了加快新聞出版業的發展,使中華民族的文化成為世界公認的優秀文化,并廣泛傳播。《指導意見》實際上是我們30年新聞出版改革探索的一個總結。在目前階段,新聞出版改革的八項任務是其核心。
中國新聞出版業發展潛力很大
主持人問:“在金融危機呼嘯而來的時候,很多行業都受到了非常多的影響,但是大家看到的新聞出版業卻是逆勢上揚,很多人覺得這不是發展得好好的嗎,為什么我們還要再進一步地提出《指導意見》?”柳斌杰說,從今年一季度運行的情況看,出版業出現了逆勢上揚的好態勢。但這并不是高水平的發展,仍處于低水平的狀態。就是說我們整個行業同整個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起來不相適應,同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不相適應,與國際出版業相比較更不適應。我們仍然缺乏有影響力、有競爭力的精品力作。比如在前南斯拉夫分出的那幾個國家,人均圖書一年14本,我們才5本;國際上發達國家的報紙,千人擁有日報量多達100多份、200多份,而我們現在才70多份。雖然說去年我國新聞出版產業的總產值超過了8500億元,在國民經濟的比重占到了2% 以上。但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比如美國的版權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達到了33%,我們占的比例太低了,應該說我們的發展潛力很大。
在回答主持人關于“是什么動力使最近中國出版傳媒股一路上揚”時,柳斌杰說,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很大的障礙是體制環境問題。我們推進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一出來,世界所有國家的主流媒體全都進行了大量地報道,認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春天到來了,特別是對于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出版政策許可的范圍,他們看到了我國的新聞出版體制正在發生變化,對產業的大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