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冊“國寶”回歸公藏將入庫國圖
廿六年來《永樂大典》再有重大發現
本報北京6月11日電 《永樂大典》卷2272至2274“模”字韻的“湖”字一冊重現于世并即將入藏國圖,記者今天從國家圖書館舉行的“國家珍貴古籍特展”新聞發布會上得到這一重大消息。這是26年來,我國首次購入收藏《永樂大典》,其價值無法用金錢衡量。
記者隨即就此事采訪了國家圖書館有關負責人。“這冊《永樂大典》是今年3月正式辦完手續,由相關單位購入公藏的。”這位負責人說。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2008年初,當時,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剛剛公布,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組織一批古籍保護專家赴上海做相關調研。期間在一天晚上,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海外華人主動聯系專家組,希望專家對自己手中的一冊《永樂大典》進行鑒定。初步鑒定后,專家們興奮異常,當即于晚10時許電話通知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副館長張志清,要求與國圖現存《永樂大典》進行核對。“《永樂大典》是國圖‘鎮館之寶’、四大專藏之一,我們都很熟悉。經過對卷數、字、韻等查對,我們發現,國圖恰好存有這冊《永樂大典》之前和之后的兩冊。我們連夜將相關情況反饋給在上海的專家”。此后,這位私人藏家攜書來到北京做實物鑒定。國家圖書館和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先后進行了4次鑒定,確認其是真品。“當時鑒定專家們都建議,如果藏家同意,無論如何要將這冊《永樂大典》留住。”
上一次國圖入藏《永樂大典》還是在1983年。當時,在山東掖縣偶然發現一冊,其“天頭地腳”空白處已被其主人——一位農家老人裁去作鞋樣、卷紙煙,而敬字惜紙的傳統,卻讓老人將其文字部分幾乎完整保留了下來。“這是機緣。”張志清感慨道。此次,從接觸這冊《永樂大典》到最終購入,歷時一年多的時間,“其間,這冊《永樂大典》一直寄存在國圖,我也一直在期待這一次機緣能再來。”最終,這位私人藏家被古籍專家的愛書之誠和國圖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所打動,決定將它轉給國家圖書館公藏。“一生能有這樣一次經歷,我已經很滿足了。”張志清說。
《永樂大典》共22877卷、11095冊,是我國古代最大一部“百科全書”,其正本神秘失蹤,是幾百年來未能解開的謎團。惟一一部副本幾經離亂散失殆盡,目前存世僅400冊左右,分藏于8個國家的30多個收藏機構。此前,百年國圖僅入藏221冊——其中60冊在抗戰期間輾轉北京、上海、美國等地,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
記者 邢宇皓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