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湖北荊門嚴倉古墓考古發掘又有多批竹簡、兵器、鐵器、漆木竹器殘片、銅套飾、生活用具和甲片等器物出土。1月20日下午,中部棺室外圍已清理完畢,橫縱隔梁被抬出墓坑,預計將繼續對棺室進行清理。嚴倉古墓距楚都紀南城約25公里,系以紀南城為中心的高等級墓群的組成部分之一。 中新社發 付永錫 攝
中新社荊門一月二十六日電 (吳奇勇 上官純青)湖北荊門市嚴倉戰國古墓搶救性挖掘近日結束。此次挖掘發現,該古墓至少曾三次被盜,首次出土的楚國指揮戰車對研究戰國中晚期的兵器和軍制等具有重要意義,也為揭示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進一步佐證。
距今兩千多年的嚴倉古墓群位于湖北沙洋縣后港鎮松林村,共有十三座古墓。因南水北調工程剛好經過嚴倉古墓群所在地,二00九年十月,有關部門決定對該古墓群進行搶救性發掘。這次歷時三個月的考古發掘工作除發掘出大量的竹簡外,最大的發現就是一輛戰國時的指揮戰車,戰車內還有戟、戈、旗桿、軍樂器等均是首次在楚國車馬坑中發現。
此次發掘的是嚴倉古墓群中的獾子冢及其車馬坑。獾子冢墓室分為五室,分別為棺室、東室、南室、西室、北室,墓主人的棺材就放在正中間的棺室內。車馬坑內發掘的一塊青銅器上銘文清晰的記載年代為魏惠王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三四四年,專家據此推斷該墓所處年代為戰國中晚期。
在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在棺材蓋板上發現了三個盜洞,其中兩個是古代留下的,一個是現代留下的,這說明古墓至少被盜了三次。發掘發現墓室內所有的重大文物全部被盜墓者劫取,墓主人的尸骨也沒能完好地保存下來,其身份目前可確認為與軍事有關的高等級貴族,但具體身份仍需進一步考證。
目前,嚴倉主墓所有發掘清理出來的文物全部啟運到荊門博物館。(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