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5月24日電 (記者 尹丹丹)以體現中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為特征的中國傳統與現代節慶活動,現已擁有突出的文化影響力和龐大的經濟規模。有文化界專家就此呼吁,政府應對事實上已經形成產業規模的節慶活動提高重視度,將其視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組成部分,從產業規劃、布局、文化內涵、品牌意識、扶持政策等方面進行統籌和指導。
來自中華文化促進會、節慶中華協作體及云南省文化廳、國家行政學院、北京媒體的學者和官員,24日在京舉行了“節慶產業”概念專題研討會,對節慶文化及其產業發展進行了探討。
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王石在發言中說,現在總數近萬個節慶中的絕大部分節慶活動是改革開放后興起的。各地以這些節慶活動為切入點,通過塑造并創造節慶品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同時弘揚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文明,已經形成了很大的規模。但是,在節慶產業概念和內涵的界定、發展方向與前景的研究方面,亟需進一步加強,特別需要來自國家層面的統籌考慮與指導。他指出,希望在基礎上將節慶產業納入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第十大板塊。
云南省文化廳副廳長范建華認為,中國的節慶活動已經從節慶文化延伸到節慶經濟進而擴展成節慶產業,且其產業鏈在不斷拉大。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祁述裕指出,節慶文化與文化產業有緊密關系,現在,中國對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識,但對節慶文化則關注和探討不夠。他認為,節慶產業要以文化為內涵,以創意為先導,以公眾參與為基本特點,形成個人、企業和社會廣泛參與的結合體。
原杭州西湖博覽會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郭初民表示,具有可持續性的節慶產業是形成城市注意力經濟的載體和當地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它有助搭建城市、景區或地域營銷平臺,促進城市形成地域特征,并會帶來廣泛的商機。他希望政府對節慶產業發展給予長遠考慮,從產業規劃、品牌承載力、扶持政策等方面加大研究。
北京靈思創智城市經濟發展咨詢中心主任沈蒙利表示,作為一種產業形態,節慶產業已經存在并發展著。目前,亟需對其進行地位的確定,特別是需要產業總體規劃的指導與管理,否則可能造成發展的混亂與文化資源的浪費。
華夏時報總編輯水皮認為,當前服務業成為經濟發展轉型的重要方向,節慶產業是道路之一。他還強調,無論什么節慶,要想走得遠,必須能夠吸引全民參與。
![]() |
【編輯:齊彬】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