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城市發展,用30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國家兩三百年才能完成的轉變。但與此同時,千城一面的現象讓人們感到茫然。如何在城市化建設中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力度,如何提高對文化遺產的認知度,使國民有更強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作為一名建筑師、規劃師、建筑學博士及國家文物機構的最高行政領導,長期致力于此項工作。他不僅跋涉全國各地考察文化景觀、文物遺址,還親自著述并出版數部著作。其中關于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和觀點都非常超前。在中國第五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專訪了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
讀書寫作要接受實踐檢驗
《中國新聞出版報》:我知道您的第一本書《城市化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是在2006年的第一個文化遺產日之際出版的。此后每年都會推出一本新書,且每本書都和文化遺產這個大主題有關。無論是聽您演講或是讀您的著作,我發現您是發自內心地熱愛這份事業,始終帶有一種對國家文化遺產的強烈情感。請問,您的行政事務工作那么忙,為什么還要抽出時間寫書?又怎么有時間寫書?
單霽翔:謝謝你們報紙能關注文化遺產日,我還是很樂意與記者交流溝通的。提筆想寫點東西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我到文物局工作以后,很多老專家、老先生認為我不是學歷史學、考古學、博物館學等相關專業的,因此對于我的工作不大理解。由于專業的原因,我的工作壓力很大。第二,上任以后我用了大約半年的時間走訪了大約70位專家,包括史學、考古、文物古建筑修繕、文化歷史名城保護、博物館學、文物鑒定等領域專家。其中有很多都是我們國家相關領域的泰斗,與他們一起工作我發現自己在理論等方面相差甚遠,這讓我改變了過去讀書的思路。過去做規劃工作,每天都在繁忙的狀態中度過,讀書包羅萬象,但基本上都是出于一種急用先學、學而不思、淺嘗輒止、不求甚解的狀態。后來,在新的工作崗位,我逐漸開始有針對性地讀書,并結合工作面臨的難題、課題加強專業學習。于是,就萌發了系統地歸納、總結、沉淀所讀過的書,并把自己的學習和思考記下來的想法。
在這個過程中我有一個很深的體會,就是當讀書和寫作結合起來的時候,可以得到更多的收獲。讀書是寫作的基礎,不深入扎實地讀書不可能寫出有深度的文章;寫作是讀書的延續,是將讀到的東西經過自己的思考整理出來的過程。另外,讀書、寫作一定要有系統性,一段時間集中力量系統研究一個方面的問題。而且寫作一定要有創新性,如果是別人寫過、研究過的,當然可以繼續深入研究,但如果別人沒寫過或很少有人涉獵的,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來接受實踐的檢驗和他人的批評。當然,讀書和寫作要應用到自己的工作領域中并接受實踐的檢驗才有價值。至于時間,讀書、寫作確實是一個需要堅持的事情,作為國家公務人員,首先必須要完成公務,但在繁忙公務中抽出時間靜心讀書對工作有很大幫助。對我來說,每天晚飯后,坐在書桌前,沏上一杯茶,能夠靜下心認真讀書,能夠把自己的思考寫出來,我覺得這對于我來說是最美好的時光。
把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宣揚出去
《中國新聞出版報》:您的4本書,本本都與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題有關,其中無論胸襟、氣勢,還是觀念、見識都非同一般,沒有陳詞濫調。我想知道您是如何做到既能與國家大政方針一致,又能用自己的目光去審視文化遺產保護這個大主題?事務性工作和理論著述如何結合得這么緊密?
單霽翔:你說的對,我的著作確實都與我的工作密切相關。原來沒有想到寫書。我想我的第一本書實際上是被逼出來的。當時考慮想要編制中國文物事業“十五”規劃,主要是由于城市化發展的嚴峻形勢,帶來了大規模建設和人們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普遍認識不足、重視不夠,這正是文化遺產保護最關鍵、最急迫、最危險的時期。因此我在各種場合,針對歷史性城市、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區、街區保護等層次都提出了一些探討性觀點。比如歷史性城市的協調發展、歷史街區的整體保護、歷史街區的有機更新等。天津大學出版社希望能就此出一本書。當時又是我們國家批準了第一個文化遺產日,我也很希望能把一些有關文化遺產保護的觀念宣揚出去。
第二本書是我自覺想寫的。我們知道,城市建設的最大問題就是失去特色、千城一面。當時建設部、文化部、文物局3個部門聯手召開了一個關于城市文化建設的國際研討會。這次會議促使我思考了很多問題,因此后來寫了《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書中我談到了當前在城市文化建設方面存在的8個方面的問題,由于寫得比較尖銳,有人建議在發言的時候是不是定位為應該避免的8個問題,而不是已經存在的8個問題。無論措辭是存在還是避免,但這8個方面的問題我還是做了認真的研究,自問自答就形成了第二本書的內容。
此后,便一發不可收,出版了第三本、第四本書。第三本書《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為背景的書。按以往的觀點,普查對象理所應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6類古遺址、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古墓葬,但我認為面對新時期、新時代,國際社會對文化遺產的概念已經有很大的不同了,已經遠遠超出文物保護范疇了。因此我的第三本書特別寫了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內容,特別是針對第三次普查即將開展,研究文化遺產和文物到底有什么區別、文化遺產保護和文物保護有哪些進步,并提出了在內涵、外延方面的拓展,特別是在后面一部分是對一些新型文化遺產國際潮流方面的研究,比如工業遺產、鄉土建筑等。
第四本書是《走進文化景觀遺產的世界》,是將文化景觀作為一個議題專門進行研究。目前,文化景觀方面的專著很少,過去有人從地理學角度涉及文化景觀,我主要是從文化景觀遺產方面著手進行深入研究,將其分為7類,包括城市類、鄉村類、山水類、遺志類、宗教類、民俗類和產業類。有一位澳大利亞學者跟我提到,中國軍事類文化景觀也很豐富,比如城池、防御工事,特別是萬里長城。于是我又對軍事類的文化景觀做了一些研究,發現他說的很對。因此采納了他的意見,將軍事類定位為第八類文化景觀。我覺得文化空間、文化景觀對于我們的生活非常重要,不應該僅僅局限于經濟方面的考慮,而應該針對人們文化生活需求、生存等方面的考慮。
文化遺產的魅力為我們提供很多研究課題
《中國新聞出版報》:您這樣的寫作會一直延續下去嗎?接下來您還有什么寫作計劃?
單霽翔:今年下半年即將在中國召開國際博協第22屆大會,這是繼世界遺產大會、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兩次國際會議后,三大國際組織最后一個組織在中國開的大會。這個大會比前兩個大會要大,世界各國有3000多人參加,這無疑是全世界博物館館長、政府部門人士的盛會,也是我們向國際同行學習的好機會。我們要抓住這次國際博物館領域精英到中國開會進行理論研討的機會,促進中國博物館的發展。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現在正在寫一本關于博物館的書,書名沒有想好,但內容已經想好了,包括兩個主題。第一部分是從數量增長走向質量提升。博物館是文化的殿堂,并不應局限為城市形象的表現,要注重其實用性、藏品保管學術和對外展示研究。第二部分是受吳良鏞先生啟發,關于館舍天地、建筑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博物館的概念在今天不是封閉的室內文化殿堂,更多地應該融入民眾中去,融入社會中去。另外在免費開放博物館的語境下,觀眾數量確實增加很多,結構也有所變化,比如年輕人、低收入階層、外地人員明顯增多。但是如何提供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能夠使更多的人通過博物館感受到文化遺產和城市方面的魅力,啟發人們對未來生活的憧憬?這些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研究課題。
另外,我還想寫一本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熱點問題的綜述。今天媒體特別關心文化遺產保護問題,對一些事件進行大量的評論,比如梁思成故居問題,南京、天津歷史街區保護問題。我會將一些爭議性問題的雙方面觀點都列出來,談一些我對這些事情的觀點。
文化遺產確實是一個非常復雜而又龐大的系統,其中各種要素之間相互聯系,文化遺產的研究工作應該不僅是總體性、系統性和綜合性的,還要具備前瞻性、開放性和動態性。有幸在歷史大變革的時期參與文化遺產保護,使我有了把自己的思考變為行動的機遇。我在《城市文化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一書中提出了8個課題,文化遺產大國與遺產強國的關系、單體保護與整體保護的關系、政府保護與全民保護的關系、有效保護與積極保護的關系、文化遺產與文化資源的關系、文化積累與文化創造的關系、文化定位與文化復興的關系、經濟時代與文化時代。這些,也是我在實踐中一直去努力踐行的。
朱俠
![]() |
【編輯: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