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傳統節日的文化意味和精神內涵在慢慢淡化和消逝。日前,專家學者集聚陜西西安“中華民族七大傳統節慶文化論壇”,探討并努力尋找傳統節慶與現代生活的平衡點。
節日所蘊涵的意義的缺失,是傳統節慶文化面臨的挑戰。我國傳統節日起源于農耕時代,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和諧理念,是自然法則與生活智慧的高度集中。但是,今天的傳統節慶更多地被視為物質享受和假日娛樂,其精神內涵越來越不受重視。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葛劍雄認為這些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傳統節日失去了信仰的支撐,傳承中國傳統節日最根本的保證是將民間傳統轉化為民族信仰和公眾共識,將傳統文化中具有積極意義的信仰賦予新的內容,創造出新的有生命力的節日。
當今節慶形式的單一阻礙著節慶文化的發展,過于注重物質形態和流于表面的慶祝方式讓傳統節日喪失其豐富的文化價值。讓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市場主體介入并運作節慶文化,讓這種無形的文化蘊含在有形的節慶產品中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北京大學城環學院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則從“節慶旅游”出發,解讀創新對于弘揚傳統節日的重要性。他指出,旅游本質的價值就是文化,傳統節日應當面向工業化、城市化的社會,面向多民族的文化交流,面向多元化的社區和組織,面向異地異國的流動,面向市場經濟。“五個面向”體現了在繼承傳統文化中“公眾參與”的重要作用,而這將緩和西方節日的沖擊。
對于中國如何對外推廣傳統節日,華東師范大學人文院教授翁敏華提出“不局限于官方”、“不局限于海外大都市”、“不局限于春節”。她強調,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是“天人合一”世界觀的體現,這種與世界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使之具有成為世界節日的潛質。因此,在傳播和發展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應著重依靠民間自發力量,使華僑華人和孔子學院成為中華文明在海外的研究與傳播者。
傳統節慶的繼承和發揚重在延續其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傳統文化的流失是中華文明的損失和悲哀,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賦予現代生活的內涵,則是傳統節日核心價值的高度體現。 朱 江
![]() |
【編輯: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