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澳門青年在珠海鄉村播下“共富”種子

分享到:
分享到:

澳門青年在珠海鄉村播下“共富”種子

2025年08月21日 13:29 來源:羊城晚報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文/羊城晚報記者 詹淑真 

  在珠海金灣區南水鎮荷包島,海風掠過蠔排,漁船穿梭其間,一幅現代化海洋牧場的壯麗長卷在此鋪展。很少有人想到,這里的掌舵人,曾是一名西裝筆挺、穿梭于金融圈的白領。

  近年來,借助得天獨厚的海域資源和廣闊的農業腹地,珠海正加快布局智慧農業和現代漁業,吸引著一批批港澳青年扎根于此,投身田間與海上。

  在這股奔涌的創業潮里,1993年出生的澳門青年林霖,把稻田里的禾蟲與海洋里的蠔串聯起來,在珠海鄉村的土地與海域播下了“共富”種子。

  “水稻+禾蟲”

  改寫畝產賬本

  畢業于澳門科技大學的林霖,曾在澳門一家銀行工作,生活穩定而規律。因喜食禾蟲,又常往返珠、澳,他在市場調研中發現了禾蟲養殖的潛力與商機。于是,他辭去銀行工作,帶著創業夢想扎根珠海鄉鎮,與幾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創辦珠海市斗門悅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悅禾農業”),專注于禾蟲苗種培育、現代人工增養殖及經濟套養技術研發。這些技術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并逐步形成珠海“禾蟲之鄉”的產業示范基地。

  跨界并非坦途。初入田間,林霖便感受到水利設施、土壤肥力、病蟲害防治等環節的復雜與挑戰。“以前以為把苗放到自然環境中就能生長,其實遠沒那么簡單。”他回憶說,前幾年因經驗不足,走過不少彎路。

  資金也是一道難關。農業生產周期長、回報慢、融資難,他一度承受巨大的壓力。轉機來自一次偶然的相識——林霖與來自臺灣的禾蟲育種專家團隊建立合作,攻克了禾蟲人工育苗與規模化養殖的技術瓶頸。

  經過反復試驗,他帶領團隊創新推出“水稻+禾蟲”立體套養模式:稻田既能產出生態大米,又能養殖高經濟價值的禾蟲,實現“一田雙收”。結合臺灣先進技術與珠海本地特色品種,團隊培育出優質禾蟲苗種,畝產和收益顯著提升。

  據林霖介紹,目前悅禾農業的稻田禾蟲自主種養面積已達1600畝,今年計劃再擴增2000畝。這一模式已推廣至廣東10多個市、縣,培養了21位致富帶頭人,帶動農民走向共同富裕。

  村企合作

  讓產業鏈向海延伸

  在稻田里收獲信心后,他開始思考:珠海不僅有肥沃的土地,更有廣闊的海域,如果“稻田共富”的模式能在田間奏效,是否也能在大海上“開花”?

  陸地養殖站穩腳跟后,林霖將目光投向大海。依托南水鎮荷包島優質海域,悅禾農業高標準建設1萬畝海洋牧場,引入600組HDPE新型環保蠔排,年產量可達5萬噸、產值約4億元。

  “2024年,公司啟動牡蠣養殖項目,當年即完成建設并投產,全年產量達5萬噸。今年計劃新增沙白(貝)等品類,探索多品類協同發展。”林霖介紹。

  與此同時,公司積極利用村集體200畝農用地建設貝類良種繁育基地,培育優質新品種。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產優質苗種3650萬板,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益35萬元,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的“雙贏”局面。

  在村企合作中,悅禾農業還通過盤活荷包島碼頭、綜合樓等村集體資產,每年為荷包村帶來24.5萬元收入;以“鎮級統籌+村級入股+市場運作”模式激活村集體公積公益金1000萬元,每年再增收120萬元。

  產業發展,帶動就業。公司為周邊提供220個崗位,并與飛沙村建立結對幫扶關系,每年向村集體捐贈15萬元;2024年通過廣東扶貧濟困日等公益活動捐款50萬元,支持鄉村建設與治理。

  如今,悅禾農業的版圖已從一產延伸至二產、三產。談及接下來的發展規劃,林霖介紹:“正加快布局加工與品牌,通過注冊‘澳門蠔’‘金灣荷包蠔’等商標,想把珠海優質牡蠣打造為澳門手信,拓展更廣市場。”同時,他還希望把養殖基地打造成研學和文旅體驗地,讓更多人走近漁業、認識農業、愛上鄉村。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干。從金融白領到新農人,林霖在珠海的土地與海域播下“共富”種子,讓其在產業鏈的延伸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編輯:付子豪】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