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2009年第9次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表示,高考加分或者降低分數,大體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國家照顧少數民族地區,還有烈士子女等特殊人群,體現對他們的關心;二是為了不拘一格地選拔人才,為了體現對創新人才的傾斜,或者對于某些方面有特長的學生的照顧。
然而,中國青年報記者統計發現,現在高考加分已經呈現出“三集中”特征,即向區域內的相對發達地區或中心城市,以及少數中學和個別項目集中。尤其是獎勵性加分,人數更是與區域內的經濟發展程度呈正相關。而照顧性加分,因為有弄虛作假和腐敗通道的存在,也在個別地區呈現統計上的不可思議性。
體育類加分最體現集中性
從統計上看,體育類加分最能體現“三集中”。
以廣東為例,廣東今年普通高考招生中具有加分資格的共有4169人,體育尖子生加分有987人,這一項占廣東今年獲得加分總人數的近1/4(23.6%)。
數據統計顯示,987人中,來自廣州市的考生有472人,占總人數的近一半。但是,2010年廣州市考生人數(6萬人左右)只占廣東省考生總數(61.5萬人)的1/10弱。這樣一來,廣州市考生獲得此項加分的幾率高出廣東其他地區近5倍。
進一步統計還可發現,廣東省經濟最發達的3個城市:廣州、深圳和珠海,體育尖子生共有725人獲得加分,占該項目總人數的近3/4,但三市考生人數只占廣東考生總數的1/6弱。
相比之下,一些地市獲得該項加分的人數少得可憐。其中,惠州市9人,韶關市8人,茂名市6人,云浮市5人,肇慶、河源、潮州各4人,汕尾、清遠、梅州都只有兩人。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獲加分人數少的10個城市,體育尖子生的總人數(46人),尚不及廣州市協和中學一校,該校有75人獲得體育尖子生加分,占全省的7.6%,項目則集中在輪滑球和單排輪滑球。
據了解,輪滑球也叫旱冰曲棍球,是一項不直接接觸球的運動。該運動1896年起源于英格蘭,比賽隊員穿著雙排輪或單排輪旱冰鞋比賽,比賽雙方各上4名場上隊員和一名守門員。據報道,在輪滑球進入國內的10多年里,一直只是一種業余的小圈子競技項目。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廣州市協和中學網站上看到,2010年全國單排輪滑錦標賽于1月28日至31日在廣州市協和中學舉行。此次比賽共有27支隊伍507名運動員報名參賽,比賽設男子、女子成年組與男子、女子青少年組4個組別。“該比賽由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中國輪滑協會主辦,廣州市體育局、廣州市協和中學承辦。”
上述10個城市的總人數,也不及深圳市西鄉中學(49人)一所學校獲得高考加分的人數。該校項目全部為航海建筑模型和航空模型、航海模型。此外,廣州市第四中學也有36人,項目也集中為輪滑球。
這種體育類加分的“三集中”現象,在許多省(區、市)都體現得很明顯。比如今年獲得體育加分的有1816人次,其中成都市有444人,綿陽市有324人,兩市共768人,占體育類總加分人數的43.2%(兩市考生僅占全省20.9%)。
此外,四川省南充市也是高考加分大戶,共有223人次,成都、綿陽和南充三市人數占四川省體育加分總人數的54.6%,而三市考生人數僅占全省總數的30.5%。
項目集中到一些中學的現象在四川非常突出,如四川省南充高級中學體育加分達127人,占全省約1/14(7%)。綿陽中學有93人獲此加分,江油中學為71人。
四川省在項目集中上也體現得很充分。27項體育加分中,最多的是無線電測向,共有301人,定向越野也備受青睞,共有230人。
統計還發現,田徑、籃球、足球三項加分考生在各地市分布比較平均,而健美操、無線電測向和定向越野卻集中在成都、綿陽和南充3市,共為500人,占這三項加分總人數的78%。
河南省焦作市一中在無線電測向上也表現得特別突出。河南省今年有811名考生獲得國家二級運動員稱號,其中焦作市就有255人。這其中,不少名額都流向了焦作市一中。記者在一份名單上看到,焦作市2009年下半年度獲得二級運動員等級稱號的學生中,有161人來自焦作市一中,項目全部為無線電測向。
吉林省的體育加分也集中在幾所中學,其中東北師大附屬中學有66人、長春市十一高中有57人、吉林一中有33人,3所學校共有156人獲體育加分,占了總人數446人的35%。
其他獎勵性加分項目也呈現集中趨勢
除體育項目體現得最集中外,其他項目也展現了“三集中”的特點。
四川省因全國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獎項而獲加分的考生,全省共加分197人,其中四川省綿陽中學占61人,達62.8%;成都市第七中學占45人,達22.8%;四川省綿陽南山中學占34人。從區域上看,成都加分考生達73人,綿陽加分考生104人,共177人,兩市占總加分人數89.8%(兩市考生僅占全省20.9%)。
2010年,河北省高考報考人數為50.3萬人。其中,省會石家莊市考生為10.7萬人,占河北省考生的21%。然而,可獲加分的“高中階段獲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在全省共有165人,其中95人來自石家莊,占總數的57.5%。
陜西省也有類似情況。今年陜西高考加分總人數為118人(少數民族考生情況未見公示),西安市就有73人,占61.8%,而其他地市多為幾人至十幾人,很多尚不及西安一所高中所獲加分的人數。其中,獲得奧數等聯賽類加分的共有67人,西安市有56人,占83.6%。
在遼寧省公示的奧數等聯賽加分名單中,加分集中在了幾所中學。此項加分共有168人,其中,大連育明高中有59人、東北育才學校有29人、遼寧省實驗中學有20人,3所學校共有108人獲得該項加分,占了該項目加分總人數的64.3%。
而在吉林省公示的高考加分名單中,加分者集中在一所中學。東北師大附屬中學共有107人獲得高考加分,且其加分的多項指標都占了較大的比例。如,奧數一等獎加分有18人,占了奧數一等獎加分人數的41.86%;科技創新有兩人,占該小項的100%;優秀學生有4人,占該小項的28.57%;奧數決賽前三名有7人,占該小項的63.64%。
民族考生加分也集中
除了獎勵性加分外,照顧性加分在某些地區也呈現出“三集中”特征。比如湖南省長沙市,今年共有991名考生享受少數民族加分優惠,占今年長沙考生總數的1/50強,其中,注明來自“少數民族聚居地”考生有475人。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省教育考試院的公示數據顯示,廣州市獲得高考加分資格的少數民族考生一共只有兩人,而江西省教育網顯示,南昌只有1人。其余非民族自治區省會類似加分人數也大都比較少。
統計發現,長沙下轄5區4縣(市),但享受到少數民族加分的考生主要集中于市區。長沙所轄的全省第二大人口縣級市瀏陽市一共才有13人享受到此優惠,望城縣在此項也只有23人。
但是,長沙市的一些學校享受到此類加分的人數卻異常多,如達材中學有43人,麓山國際實驗學校有47人,明德中學有48人,長沙市南雅中學有50人。
其中,最為明顯的是位于長沙市的“貴族學校”同升湖國際實驗學校,一共有110人獲此項加分,占到全市該項總額的11.1%,且類別一欄多注明為“聚居地考生”和“應屆考生”。
此外,江蘇今年共有2119名考生獲得少數民族加分。其中,南京市有666人,占總人數的31.4%。
在安徽省公布的少數民族類加分名單中,4407個獲得此項加分的考生也比較集中,以亳州為例,在亳州一中和亳州二中,分別有163人和157人。
集中性背后的正常與反常
高等教育問題研究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對于加分集中的問題,有些是正常的。比如,體育類加分集中,與某地、某學校發展某項特色體育有關,這是正常的。獎勵性加分,與某學校辦學水平總體較高,學生在各種競賽中獲得較為優異表現有關,這也是正常的。少數民族加分,與某地區是少數民族聚集區,學校中少數民族學生多有關,這也可謂正常。
但也有“不正常”之處,可能在于以下幾方面:一是少數地區、學校特別重視“加分教育”,引導學生去爭取加分;二是少數地區和學校懂得“加分運作”,尤其是熟悉某些加分項目的操作,為此獲得更多加分名額,這在發達地區更有可能;三是現在的加分往往與“特色培訓”相連,因此,發達地區的學生參加特色培訓機會多,獲得加分可能也就大。
熊丙奇說,加分集中的“不正常”,是更值得關注之處,因為這反映出高考加分的兩大走勢:一是變為“加分”教育;二是淪為權錢交易的腐敗通道。因此有必要順藤摸瓜,去分析導致集中的具體原因,進而對加分進行治理。
記者 葉鐵橋 來揚 實習生 張晴 周薇 程枝文
![]() |
【編輯:張哉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