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高等教育從“寬出”到“嚴出”的轉型突圍

分享到:
分享到:

高等教育從“寬出”到“嚴出”的轉型突圍

2025年08月18日 07:4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專家視野

  高等教育從“寬出”到“嚴出”的轉型突圍

  中國高等教育用24年時間完成了發達國家近百年的發展歷程。1999年啟動的擴招政策,使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00年的12.5%躍升至2002年的15%,正式進入大眾化階段;至2023年,這一指標突破60%,標志著我國全面邁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新常態。

  當高等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再至“普及化”,其核心功能已從選拔少數精英轉向培養多樣化人才,教育理念、管理模式與評價體系也要“與時俱進”,特別是“嚴進寬出”較快地從總體上變為“寬進寬出”之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面臨全新的“嚴出”挑戰。

  破解“嚴出”困境,構建“入口寬松、過程嚴控、出口多元”的閉環體系

  部分大學生“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的階段性異化,折射出教育生態的深層矛盾。一些人由中學階段的“內卷”壓力轉變成大學階段的“躺平”心態,造成學習的主動性不夠。這種“入學即解放”的集體認知,根源在于制度設計未能形成有效激勵——缺乏過程性評價機制導致學習動力隨入學而衰減,課堂參與度低、考試臨時抱佛腳等現象屢見不鮮。

  “嚴進寬出”與“寬進寬出“的交織進一步加劇矛盾。有媒體曾以《大學生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為題,針對大學生自主學習時間過少,導致大學生活日趨“高中化”現象,指出國內高校大學生沿襲高中階段的超負荷學習時間總量過長,大學生課內外學習時間總量及結構呈現“高中化”特征。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學校發現部分學生存在“代課”“代考”等學術不端行為,并形成灰色產業鏈。

  社會期待與教育現實的錯位,形成“雞娃式內卷”與“躺平式放縱”的畸形并存。事實上,在精英教育階段大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基本上是包分配或崗位選擇多,那只是在每年畢業大學生低于百萬人的年代,而如今每年畢業大學生超千萬人。

  破解“嚴出”困境,需構建“入口寬松、過程嚴控、出口多元”的閉環體系。通過制度創新激活改革動力,以治理創新提升辦學活力,借產教融合增強服務能力,中國高等教育方能實現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的戰略轉型。

  完善質量把控制度,將外部需求轉化為內在動力

  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以學位分級制度為核心,構建了精細化評價體系:本科成績按課程權重計算,這種設計使學習成效具象化,形成持續激勵效應;市場層面,學位等級直接決定深造與就業機會;社會層面,學位等級與職業起點強關聯。其他國家如澳大利亞、俄羅斯等也有類似的制度設計。

  該體系通過制度設計將外部需求轉化為內在動力,實現“優勝劣汰”的良性循環。中國高校可借鑒其“過程性激勵+結果性應用”模式,結合國情探索創新試行“學位+榮譽等級”制度,讓真正努力的學生拿到榮譽證書,獲得社會認可,調動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

  當前一些高校普遍采用的績點(GPA)評價體系已異化為“內卷加速器”,一些學生為0.01分的差距選擇“給分高”的“水課”,為刷績點放棄真正感興趣的課程。針對這一問題,北大、清華等頭部高校已展開探索。例如,北大自2025級本科生起全面取消績點,采用等級制評價,并允許學生選擇1門課程以“合格制”記載成績,擴大探索空間。清華早在2015年便以12檔等級制取代GPA,復旦、上海交大等校也推行“等級制+綜合評價”模式。試點效果顯示,學生用于記憶性學習的時間減少,更多精力投入科研和興趣領域。

  取消績點僅是第一步,但已顯現積極變化。總之,高等教育質量提升需構建外部壓力與內在動力的平衡機制,通過評價制度改革推動教育生態重構,最終實現從規模擴張到內涵發展的戰略轉型。這一體系通過制度創新激活改革動力,以治理創新提升辦學活力,借產教融合增強服務能力,推動高等教育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為教育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重塑個體成長、院校生態與產業升級

  這場高等教育領域的結構性變革,既是教育理念的根本性突破,更是支撐國家現代化的戰略抉擇。當“寬進嚴出”取代傳統模式,當發展重心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躍升,這場教育革命正在三個維度釋放深遠價值:

  對個體而言,轉型徹底打破“一考定終身”的制度壁壘。通過構建終身學習立交橋,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個性化成長方案。學分銀行制度讓不同階段的學習成果可積累轉換,職業資格與學歷教育的雙向認證機制,為技術技能人才開辟了更寬廣的上升通道。這種制度創新真正實現了“人人皆可成才”的教育愿景,讓每個學習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節奏。

  對院校而言,轉型催生特色發展的新生態。研究型大學聚焦原始創新突破,應用型高校深化產教融合,職業院校強化技能傳承,分層定位有效破解同質化困局。分類發展精準對接區域產業需求的人才供給,帶來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項目增長,畢業生留當地就業率提升,等等。

  在國家戰略維度,“寬進嚴出”改革通過重構課程體系,既保障人才數量供給,更實現質量躍升——畢業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顯著提升,加速“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跨越。這種人才紅利不僅填補產業缺口,更通過創新動能釋放,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核心驅動力。

  這場質量革命需要以更大的改革勇氣突破利益固化藩籬,以更智慧的系統設計構建質量生態。當每個學習者都能找到適合的成長路徑,每所高校都能彰顯特色優勢,每個產業都能獲得精準人才供給,當政府、高校、社會形成改革合力,中國高等教育必將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質量提升之路,為教育強國戰略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者系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

  李志民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8月18日 05版

【編輯:史詞】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