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招生新風向:高校專業出現冷熱反轉
招生結束,開學在即,廣東2025年普通高考招生投檔正式收官,一些往年“部分遇冷”的高校專業熱度攀升——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90%的農學類專業錄取最低排位較往年有所提升,草業科學專業錄取最低排位提升11543位,植物保護、園藝等最低排位上升超過9000位;
廣州大學金融學(統計學雙學士學位)與去年單一金融學專業招生相比,平均錄取分數提高了11分……
如今,考生與家長在專業選擇上更趨理性,也樂于嘗試新事物。冷熱反轉現象背后,是廣東高校在招生戰場上推出的雙學位、微專業、精準專業組一系列創新舉措。
跨學科培養模式受到青睞
在今年的招生中,不少高校采取了創新性的人才培養模式。除了創新班、聯合培養以外,“雙學士學位復合型人才培養項目”(下稱“雙學士學位項目”)也成為吸引考生的“利器”。
中山大學今年新增了10個雙學士學位項目,涵蓋“X+人工智能”“涉外人才類”“生命健康類”“灣區戰略類”等領域。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也重點聚焦“外語+”模式,新增了“國際經濟與貿易+西語”等10個雙學士學位項目。廣州大學首度涉足該領域,新增了金融學(統計學雙學士學位)專業。
“當下,許多企業對學生的跨學科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對人才復合性培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廣州大學招生就業工作處處長、招生辦主任林雪松解釋,以制造業為例,近年來企業“出海”需求增大,既需要懂技術的人才,又需要懂語言和管理的人才。高校開設雙學位項目的目的是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更多適應社會發展的技能,助力學生就業。
林雪松分析,當下的考生和家長傾向于理性看待高校的專業改造升級和創新性做法。新高考改革后,考生對專業的要求高于對學校的要求,更關注學習成長經歷以及未來就業方向。雙學位項目為他們賦予了更多的可能性,不論學生選擇繼續深造還是就業,雙學位項目的路徑更多,也更適應當前就業市場的人才需求。
微專業探索“小而精”新方向
除了雙學位項目,微專業也在今年的招生中嶄露頭角。
今年3月,教育部部署實施高校學生就業能力提升“雙千”計劃,推動全國范圍內開設1000個“微專業”(或專業課程群)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目前,全國高校共設置2025屆畢業生修讀的“微專業”2654個,修讀畢業生7.4萬人。
什么是微專業?微專業是指在現有本科專業目錄以外,圍繞某一特定領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養開設的一組核心課程,通過靈活且系統的培養,使學生具備跨學科交叉融合能力,能夠在特定領域具備特定的專業素養和從業能力。
廣東省的高校正在布局微專業。目前,中山大學已設有89個微專業,華南農業大學今年首批設置了5個微專業,廣東財經大學也發布了16個微專業的報名工作通知。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今年開設15個微專業,以工科為主導,涵蓋“人工智能+”“智慧能源工程”“智能建造與運維”“智能金融與量化投資”“智慧農業”等前沿領域。這些微專業均面向全校開放,無專業限制,學生經過1—2學年的模塊化學習后,可獲得微專業證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教務部部長周玲艷透露,今年農科類專業因配套“智慧農業”“花卉智能生產”等微專業,報考熱度逆勢上揚。
為什么要在傳統專業框架外開設微專業?周玲艷解釋,傳統專業調整周期長、新興領域覆蓋慢。而微專業為學生提供了一種靈活高效,聚焦前沿的跨學科學習路徑,有效彌補傳統專業劃分過細、培養周期長的局限,拓展學生知識邊界,提升就業競爭力。
精準化專業組設置滿足新需求
在新高考模式下,專業組設置成為高校招生關鍵。部分高校今年在投檔專業組設置上呈現精準化傾向,如星海音樂學院在物理類和歷史類各設置1個專業組,廣州美術學院和廣州體育學院均在歷史類設置1個專業組、物理類設置2個專業組。
在今年的招生中,除了精準化設置專業組的策略,一些高校還配套了“填滿6個志愿零調劑”政策。林雪松介紹,今年廣州大學總共設置了38個專業組,考生可任意選擇和組合,在每個專業組填報6個專業志愿。廣大將專業組內的專業數量設置在較小規模,僅11個專業組內有超過6個專業設置。只要考生填滿6個志愿并且不重復,就一定在這6個專業志愿里錄取他們。
為什么要實施“填滿6個志愿零調劑”?“零調劑完全從考生利益出發。”林雪松表示,過去大部分考生在報名時為了避免滑檔,多會勾選服從調劑。然而,由于專業組內志愿數量可能超過6個,最終錄入的專業可能在其勾選的志愿之外。“這種情況容易導致學生的志愿滿足度出現問題,沒能入讀想就讀的專業。”
“專業組精準化設置,能讓優勢學科和重點發展學科吸引更好的生源。”林雪松表示,精準化的招生政策讓很多考生更敢于填報志愿,也能夠吸引更高分的學生。錄取分數相對不高的專業組第一志愿率也有所提升,學生入校后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也會更強。“自愿選擇的專業能更好地激發其學習發展規劃意識和主觀能動性。”
在招生專業設置上,大灣區高校有其他探索。
香港的嶺南大學自主招收來自內地31個省、市、自治區的應屆高考生,不設文理限制和省市限額,根據高考成績、英語水平、課外活動及個人成就、綜合素質等因素進行擇優錄取。考生每次可以同時遞交3個政府資助課程及3個自資課程的申請,并按意愿排序。
今年廣東高校的招生策略調整,無論是雙學位、微專業等培養模式創新,還是專業組設置優化,都反映了高等教育對復合型人才需求的積極回應。越來越多高校正通過跨學科人才培養,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些舉措不僅影響著考生、家長的選擇,也折射出高校對人才培養的新思考,正在持續塑造高等教育的教學格局。
南方日報記者黃子欣

教育新聞精選:
- 2025年08月26日 05:59:49
- 2025年08月25日 06:12:19
- 2025年08月20日 13:45:54
- 2025年08月13日 14:14:27
- 2025年08月10日 08:53:09
- 2025年08月04日 10:04:58
- 2025年08月02日 15:18:32
- 2025年08月01日 13:4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