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科技大學的畢業典禮與往年不同。
6月30日,千余名從各地趕來的學生家長坐在奧林匹克體育館的看臺上,有的手捧鮮花,有的舉著攝像機不停拍攝。
3500多名身穿學位服的畢業生整齊地坐在場地上,他們身后“今朝笑攬母校風情踏歌去,明天盡展興國鴻志載譽歸”的對聯盡顯豪情。
主持人宣布神秘嘉賓上場,畢業生代表向來賓獻花,全場爆發出持久的掌聲。
畢業生代表徐洪業手捧鮮花走上臺后驚喜地發現,自己獻花的對象竟然是從山東萊州趕來的父親和母親!
“我這一年事情比較多,沒能和你們常聯系,但我的心與你們永遠相通。謝謝爸爸媽媽!”因為激動,徐洪業哽咽幾次才把這句話說完。他對父母深深鞠躬致謝,許多同學含淚鼓掌。
徐洪業,榮獲過首屆“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稱號,他曾費時一個月假扮乞丐完成了“京城乞丐”的調查報告,引起了社會關注。
“我真沒想到父母會來參加我的畢業典禮,這個時候我更能體會到父母恩。”徐洪業作為優秀學生留校工作,老師們特意把他的父母請到了學校。
“我們也沒想到有機會來參加兒子的畢業典禮,上大學4年,他總去參加社會實踐,見面次數不多。”徐洪業的父母是樸實的農民,他們說在8個小時的長途車上心里都是美滋滋的。他們的臉在兒子送上的鮮花映襯下,顯得紅撲撲的。
畢業生代表、信息工程學院的侯娜更是沒有想到,雙手接過鮮花的人竟然是她的中學班主任,北京匯文中學教師鄭懷彥。
“我參加過許多次高三學生的畢業典禮,每年也把許多學生送進大學的校門,但這是第一次來參加自己學生的大學生畢業典禮。”鄭老師說,大學生的畢業典禮請來學生的中學老師,這是對老師的尊重。
“以往的畢業典禮,雖然很莊重,但顯得有些形式化,授學位的過程像是走流水線。今年這樣的形式,讓我們覺得自己就是典禮的主角。這樣的畢業典禮一定會讓我終生難忘的。”這是南開大學醫學院的一位碩士畢業生的感悟,學院邀請每一位畢業生的家長,來見證學生人生的特殊時刻。
校長講話受到追捧
每年的畢業典禮,也是有魅力、性格鮮明的校長展現風采的獨特舞臺,他們對教育的理解、對學生的感情都充分地釋放出來。
今年6月,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院士一篇名為《牽掛》的畢業講話,引來眾多畢業生的共鳴。
4年前,我迎來了你們中的大多數人。今天,在你們畢業之際,在你們即將踏上新的征途的前夕,我想對你們說兩個字,那就是“牽掛”。
今年對于整個世界來說都是困難的一年。世界的金融危機也影響到中國的經濟形勢,乃至就業形勢。同學們,你們是否都找到了合適的工作?我們牽掛著。
你們中的一部分人,即將踏入工作的社會,那可是沒有在學校那么簡單和單純。你既需要充分地展示自己,又不能過分地表現自己;你既需要尊重領導和前輩,又不必刻意去逢迎;你既需要有理想和目標,又不能刻意追求、過于功利;你既需要與同事競爭,更需要與他們協同。親愛的同學,你準備好了嗎?我們牽掛著。
也許你將走在一條大道上,在大城市,在名單位……大道上有千軍萬馬,當你意氣風發、策馬奔馳的時候,可要當心,那里非常擁擠,腳下甚至還有石頭。親愛的同學,競爭的路上,千萬別摔倒,我們牽掛著。
……
這篇講話,在網上廣為流傳,被很多剛剛畢業或是經歷過畢業之痛之喜的人們追捧著。
南開大學校長饒子和院士在畢業典禮上充滿激情的講話,11次被學生熱烈的掌聲打斷。當他在把每一頂學位帽的流蘇從右撥到左時,都會問一下學生的畢業去向,給學生一句鼓勵:“祝你成功!祝你順利!”
“對同學們來說,畢業典禮不僅是對大學生涯的總結,也是下一階段人生的開始。”饒子和院士說,給每一個學生道賀,不僅是對學生學習生涯的肯定,更是對他們未來生活的祝福,讓他們滿懷自信地走出去,創造更大的成功。
新細節花樣翻新
大屏幕上播放著短片,《傷離別》的樂曲讓人忍不住動情感傷。畫面的主角都是2009屆畢業生和他們的老師,教室、籃球場、林蔭路、食堂,每個場景都是熟悉的地方。身穿學位服的畢業生們,忍不住用手背拭去偷偷流下的淚水。
這是北京科技大學的同學們制作的畢業視頻短片。這種用畫面記錄母校、記錄同窗的方式,已經廣泛流行,而且形式多樣。
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去年的畢業典禮,成了畢業生自拍DV的“首映式”,100多名畢業生在接過畢業證書時,鄭重地為母校呈上自拍的校園山水精美圖片和光盤,并配上精心撰寫的臨別寄語。
而這所學校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畢業生在畢業典禮上,除了能拿到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之外,每人還會收到一本“科研記分卡”。這份儲存著學生們學習情況、科研成果和成長足跡的“特殊存折”,詳細記錄了畢業生在校期間的科研實績。
暨南大學今年創新畢業典禮,引入了“權杖”等儀式元素。“權杖”產生于西方大學,代表知識的圣潔和大學的最高學術權力,作為學校準予畢業和授予學位的象征。
他們還增加了本科生學士學位門。在典禮上,畢業生以院系為單位,身著學位服,依次穿過精心裝點的學位門。寓意著穿過這扇門,學生就從學校走向了社會。畢業生還集體行謝師禮,齊聲道謝師口號,表達對母校的眷念之情、對師長的感恩之心。 本報記者 李新玲 實習生 張紫薇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