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求職難,企業覓才也不易
本報記者 李松濤
用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調研部副部長蔡玲的話來說,大學生順利就業是中國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然而,大學生就業話題在當前中國卻越來越沉重,成為每年社會關注的熱點。
數據顯示,2010年高校畢業生將超過630萬人,這是一個龐大的待就業群體。
3月7日,民建中央企業委員會信息技術小組和民建中央直屬第二支部共同提出《關于發揮知識密集型企業吸收大學生就業的提案》,向全國政協遞交。
按照這份提案的觀點,大學畢業生數量的增長并不是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大學生入學率為24.2%,美國為82%,日本、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均在50%以上,印度、菲律賓等發展中國家也在30%左右。
“在目前的中國,出現了一種兩難的局面,大學生找工作難,企業找人才也難。”在3月7日召開的民建中央“中小企業與創業就業座談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人力資源研究培訓中心副主任李蘭說。
李蘭拿出了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2008年針對5920家企業的調查數據。該數據顯示,有四成左右的企業家認為難以找到需要的熟練工人、技術和管理人員等人才;2009年的調查則顯示,46.2%的企業家認為“缺乏人才”是當前企業面臨的最主要困難。
出現這樣的矛盾,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民建中央企業委員會信息技術小組、民建中央直屬第二支部在經過近半年的走訪和調研后發現,知識密集型企業是大學生就業的主要渠道,但我國高等教育與市場需求脫節,大量高校畢業生進入知識密集型企業后不但要接受專業培訓,還要進行期限不一的基礎知識培訓和職場生涯培訓,真正開始工作的準備期比較長。
“由于新《勞動合同法》尚未針對不同類型企業和不同類型的勞動者在勞動保護、試用期制度、試用標準、勞動合同的變更等方面加以區分,使知識密集型企業在招聘大學畢業生方面遇到了一定障礙。”民建中央的這份提案是這樣解釋原因的。
按照這份提案,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使得招聘大學畢業生成本增加,導致知識密集型企業更愿意直接招募在行業內有成熟工作經驗的員工,而對招聘大學畢業生存有顧慮。
在這份提案中,“首次就業合同”被提出,并被推薦為吸引知識密集型企業吸收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手段。
民建中央企業委員會信息技術小組組長、新浪網董事長汪延告訴記者,希望能夠通過與大學畢業生簽訂“首次就業合同”的方式,消除知識密集型企業的顧慮,更多吸收大學畢業生就業。
據介紹,“首次就業合同”會設置最長為兩年的工作培養期,用來替代現行勞動合同法規定的3~6個月的試用期。大學畢業生在工作培養期結束后與企業自動轉為普通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關系。
在“首次就業合同”中,會固定一套快速簡易的解聘程序和補償標準,比如合同簽訂后頭3個月企業解除合同不需要提前通知和賠償,3個月至培養期結束期間,企業解除合同須提前15天通知并支付工作期間工資總額5%的賠償。
“表面看起來,大學畢業生見習期延長了,但在見習期間,企業要為大學生負擔社保和住房公積金等保障,這些在現有的勞動合同中是沒有的。”汪延說,這樣的話,企業就可以在最長兩年的時間內對大學生進行培訓,認真考慮哪些大學畢業生是真正適合企業的人才。
按照汪延的說法,知識密集型企業培養一個合格員工通常需要的時間遠比勞動密集型企業長,員工跳槽、流動又比較頻繁,如果能采取簽訂“首次就業合同”的方式,就能消除企業在培養員工成本方面的擔心,從而更愿意吸收大學畢業生就業。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