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度發達的經濟環境下,青少年的自我迷失”、“兩岸學生對中華傳統美德的認同感”、“德育教育和品德培養同樣在單一的學校教育中疲軟”……這是在首屆兩岸青少年社會教育論壇上,來自內地和臺灣兩地教育界人士,針對共同面臨的青少年社會教育問題,發出的一致的感慨和呼聲。
社會飛速發展 青少年迷失也“提速”
在近幾十年,內地和臺灣地區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兩地經濟都在迅速發展。但是隨著經濟生活的高速進展,卻也同樣迎來了青少年在這種復雜環境下如何健康發展的同一道“難題”。這也是本次論壇兩地教育界人士的核心論題。
北京市東城區教委主任蔡福全指出,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對教育的重視和關注度也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一方面,每家只有一個孩子,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一個孩子身上;另一方面,升學競爭日益加劇,每個家長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臺灣高等教育學會理事長楊國賜教授則認為,臺灣地區由一個以農業與加工為主的社會,轉向一個以出口為導向的工商業社會,這種轉變帶來了比較富裕的生活。然而在這個過程中,目前臺灣社會上最普遍的現象是:生活奢侈、不守秩序、人際關系趨于淡漠,彼此缺少關懷;生活緊張、心情煩悶等。臺灣當前是經濟在進步,道德卻在落伍,成為了社會隱憂的焦點。因此,青少年心理建設,倡導倫理道德,重塑社會的核心價值,以維護社會秩序,謀求社會的安定與和諧,已經成為了當前臺灣社會的首要課題。
德育和品德培養如何走出學校教育中的“疲軟”困境
北京市東城區的藍天工程、臺灣斗六高中的五心級的學校、北京市西城區構建三位一體的大教育體系、臺北鄧公小學的轉型期學校教育如何與社會接軌等,這些都是為了應對新形勢下,兩地的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摸索出的經驗集萃。也為兩地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和品德培養走出學校教育的疲軟困境,闖出了切實可行的路。
北京市東城區教委主任蔡福全介紹,“藍天工程”是東城區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它的主要內容是進行教育管理的體制機制改革,成立東城區青少年課外活動指導服務中心,搭建課外活動管理信息平臺,整合、利用學校和社會的各類教育資源,組織青少年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校外教育活動,創設沒有圍墻的課外大校園。
臺灣斗六高中校長林明和說,學校不在乎大小,在乎它能發多少光和發多大熱,設備、環境、家長期望、學生成就水平都能達到滿意度,這才是現代學校的職責所在。建構一所五心級學校,老師必須用心、行政盡心、社區同心、學生開心、家長放心。然后校長才能安心。
臺灣臺北縣鄧公小學校長李永沾舉例說明,學校教育應走出校園,整合小區資源和社會接軌,扮演小區文化精神堡壘角色。結合小區資源促使學校社團發展多元化,并能開放學校場所、資源提供學習機會,落實全民終生學習理念,在課程中兼重小區鄉土文化,培養孩子在勞動服務、關懷鄉土、學校小區服務相結合、結合小區工作室發展小區文化,小區服務與課程相結合等五大主題中有完滿的學習,激發青少年感恩惜福情懷,進而能愛鄉愛土回饋社會。
深厚的中華傳統美德認同感
在目前青少年社會教育面臨巨大挑戰的情況下,兩地教育工作者在發揮深厚的中華傳統美德,以推進青少年社會教育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的問題上,取得了高度的認同和一致。
濟南市市中區教育局劉憲明確提出,中華美德教育中的內容,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易于接受和認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經過數千年的演繹和揚棄,已成為中國國情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了中華美德教育的基礎,可以有助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責任感,進而養成愛祖國、愛人民的信念。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吳明清教授認為,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復雜且漫長的過程。文化傳統、社會變遷及人格發展需求都是影響青少年價值觀的力量。因此青少年教育與輔導必須體察當前青少年的價值特征,傳承優良民族文化,適應社會變遷的形態,才能滿足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需求。 (李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