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難,不是今年才發生的事情,但今年情況和往年卻大不一樣,今年是大學生就業特別難。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省今年大學應屆畢業生簽約率不足三成,畢業即失業的危機高懸在諸多學生的頭上。據統計,2009年廣東省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和入學前有廣東省戶籍的省外2009年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共計 36.3萬人,加上外省到粵求職以及往年暫緩就業的學生,預計有超過50萬畢業生在廣東求職,相當于全國2009年畢業生總人數的1/12。一方面是就業人數空前龐大,一方面是就業崗位急劇減少,這就形成了大學生就業的硬性張力。這股張力一旦處理不好,必然會對社會穩定形成一定沖擊,國內外的諸多歷史教訓早已經證明,大學生問題是十分重要的問題,來不得半點馬虎。
作為全國就業的重要區域,廣東承擔起諸多大學生的就業,是責任,更是使命。要想完成這項使命,為國家分憂,為社會更多地培養人才,必須要依據現有經濟和就業形勢對就業工作進行創新。讓大學生下基層是一條出路,為大學生提供見習崗位是一條出路,動員大學生參軍當士官也是一條出路,總之,開動腦筋,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能夠緩解就業壓力,讓這一波就業大潮平穩下來,就是莫大的成功。
以大學生參軍當士官而言,這就是一條創新的舉措。以往大學生參軍一般是分軍官和普通士兵兩種,前者一般是準備在部隊“開天辟地”,成為職業軍人,大干一番事業;后者則多有到部隊接受兩年鍛煉的意味。在當前的形勢下,要想吸引更多大學生入伍,既讓他們區別于職業軍人,也讓他們區別于義務兵,有工資可拿,無疑是一種當前就業形勢下較為“聰明”的安排,不僅為大學生找到了一條出路,還能夠為部隊和地方培養雙向人才。這種在兩可之間找到的“就業縫隙”值得鼓勵和發揚。
以往我們曾動員過大學生要放低姿態,到基層就業,可惜收效甚微,這與城鄉各種差距尤其是機會差距是存在一定關系的。現在,我省動員基層拿出1600個“三支一扶”服務職位,1000個村黨組織書記助理或村委會主任助理,1.6萬名基層中小學教師,還有鄉鎮(街道)勞動保障人員…… 這些基層職位第一次以如此規模虛位以待高校畢業生,和以往的形勢是大不同的。一是就業形勢嚴峻,逼迫部分大學生不得不眼睛朝下看,去投身農村和基層事業;二是在呈現規模效應之后,有利于基層整體改善人員素質;三是這實際上給予了某些大學生一個得到特殊鍛煉、學習和培訓的機會,有利于改變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和書生意氣等“學院習性”,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全省今年將投入12億—15億元幫助大學生就業,這些優惠政策囊括了大學生就業、創業、見習、失業等整個流程。在這種情形下,至少是給予大學生就業一道保障的閥門。一旦在自主擇業的市場上失望而歸,還可以接受政府安排。這實際上給諸多未就業大學生吃了一顆“定心丸”。從政府層面來看,引導大學生積極就業,為大學生提供就業保障與扶助,是政府公共服務職能逐步提高的表現。這樣的公共服務水平見證了政府的進步,但政府也理應在以后保持好這種水平并不斷完善,不能僅僅當做了救急之策。
就業千頭萬緒,還有一個多月應屆高校畢業生就將離開校園、踏入社會了。在很多同學工作尚未最后確定的情況下,這一個月所牽涉到的就業問題都將是敏感的、重要的。社會各界應當團結起來,攜手解決當前所面臨的大學生就業壓力。不管是創辦學士后,還是動員參軍當士官,或者下鄉當村官,只要能夠吸引大學生進入到這個體系中來,為社會減緩壓力,給大學生尋找進一步學習和提高的機會,都將是有益的、值得贊許的。現在,唯有同舟共濟,發動各界智慧和資源,方能疏解大學生就業之困,為經濟復蘇醞釀合適的人才。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