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就業的,可以找到滿意的工作;想升學的,可以專升本;想留學的,可以出國留學;想創業的,可以創業成功——這才是人民滿意的高職教育
和很多高職院校搞院慶“只說自家話只擺自家好”不一樣。4月25日,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在慶祝建校50周年的前夕,特意召開了“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學術論壇。
當天,在這所首批國家示范高職院校里云集了中國教育界的眾多學者專家,他們中既有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著名教授潘懋元、中科院院士賀賢土;也有退休后還一直為中國教育鼓與呼的原教育部副部長周遠清、原教育部職成司司長楊金土;更有一批活躍在當今職業教育領域的中青年專家: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員姜大源、上海市教科院職成教研究所所長馬樹超、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吳巖等。
學術論壇因他們的相聚和觀點的碰撞成為一場盛會。這些專家把目光聚焦在:發展了近10年的中國高職教育目前處在什么階段?如何正確認識這個階段?高職院校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出路在哪兒?
理智看待“半壁江山”的高職教育
“我是高職教育的一個‘新兵’。”論壇開始,擔任院長職務已有7個年頭的中科院院士、寧波職業技術學院院長賀賢土很謙和地向與會者說。
“但中國高職教育正迎來了春天”。滿頭白發的賀院士向高職戰線的同志鼓氣說,目前,高職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8年,全國共有高職高專院校1168所,在校生近880萬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生的47%。
經過近10年的發展,高職教育得到了社會的很大認可,為當地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賀院士指出:“高職教育已經體現出了它的生命力。”
賀院士的一番開場白在論壇濺起了思想的漣漪。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吳巖直言:“盡管如此,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如辦學條件、育人模式、就業水平,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因此應當冷靜地看待高職教育取得的成就。”
“冷靜看待現有高職教育的發展,這是一種理智的認識。”吳巖的觀點得到了原教育部職成司司長楊金土的認同。楊金土認為,有“半壁江山”之稱的高職教育,之前應冠以“規模上”、“數量上”等限定詞才算準確。“畢竟,在高等教育歷史上,高職教育也就是10來歲,切忌過高評價自己”。
原教育部副部長周遠清自嘲自己出席此論壇,只是為了“湊湊熱鬧,敲敲邊鼓”。然而,這位滿頭銀發的前教育部官員認為,“我國的高等教育又到了關鍵的時候。”他說,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需要經歷“大改革、大發展、大提高”三個階段,現在正是經歷從高等教育的大國向高等教育的強國轉變的過程中。
周遠清向與會者拋出了一個問題:“小康社會應該享有一個什么樣的高等教育?”他說,小康社會需要我們提高教育水平,建立現代化教育體系,完善教育體制。他說:“到2020年,建立高等教育的強國,就要有各級各類教育達到強項,包括高職、民辦高校,培養一批在世界科技舞臺上很強勁的科技人才。最終讓老百姓享有更加良好的高等教育。”
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最終是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出路”問題,專家最為關注。
賀賢土指出,教育的核心使命是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有創造能力與創新精神,如果只顧盯住條條框框,毫無預見性地按現在經濟水平和模式去考慮問題的話,職業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會有多少創新能力和持續發展的后勁。因此,賀院士在各種場合下呼吁:“高職教育在經過前期的‘產學結合’之后,應該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這是持續發展高職教育的基本途徑。”
當然,賀賢土解釋了職業院校的“研”與本科大學、研究型大學“研”的對象與內容各有側重。他認為,前者除了為當地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外,院校教師與科研設備等資源都要充分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并提供智力支撐。
“高職教育要有前瞻性才能可持續性發展,就要進行產學研結合。”論壇上,楊金土很贊同賀賢土的這一看法,他說,“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最終是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上。職業教育沒有吸引力的原因就是現有的職業教育沒有考慮學生的長遠發展。”
而高職教育如何才考慮了學生的長遠發展?在華東師大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長石偉平教授看來,高職學生畢業后,想就業的,可以找到滿意的工作;想升學的,可以專升本;想留學的,可以留學;想創業的,可以創業成功。“這樣才做到了人民滿意的高職教育。”
從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入手
當前,金融危機對教育的影響已經呈現。可在教育界,一直在流行一種聲音:“經濟的冬天是教育的春天”。甚至有人說,經濟的冬天更是職業教育的春天。
這種聲音又一次在此次論壇得到了重申。89歲高齡的潘懋元教授以“逆流而上:金融危機的挑戰,高職院校的機遇”為主題,闡述了金融危機對教育的淺層次、次層次和深層次的影響,從而提出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性。他特別提到,“金融危機,將促使一向不重視素質教育的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重視并加強人文素質、職業道德教育。特別是誠信教育。”
滿頭銀發而充滿睿智的潘懋元教授發出的呼吁引起了陣陣的掌聲,與會者把他的話當成一個教育家發出的箴言。
上海市教科院職成教研究所所長馬樹超也指出,金融危機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題,高職教育面臨的挑戰、機遇都前所未有。他認為,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是在高職教育的規模急劇擴大下,教學質量難以滿足發展要求,難以適應現實而引發的就業難風暴;而機遇就在于學校加快走出傳統辦學模式,提高專業教學質量,強化學生就業能力,凸顯高職特色,凝聚社會共識,以及為此進行的一系列努力。
本報記者 梁國勝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