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陷困境修法或許能解圍
本科生就業和高職生就業哪個受金融危機的沖擊較小?答案是:高職。
一項針對2008年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統計顯示,截至今年2月,在本科生就業率下降了3個百分點的情況下,高職加本科卻只下降1.5個百分點。“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高職生在半年以后的就業率非常堅挺。”業內人士分析說。
另一項統計顯示,60%的高職學生來源于農民或農民工家庭,41%的高職學生來源于初中或初中文化水平以下的家庭。
業內人士認為,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長期被忽視,其地位類似于“雞肋”,但不可否認的是,職業教育對于緩解農村人口以及城市弱勢家庭就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弱勢人群成職業教育主要對象
“職業教育現在面臨的一個問題大家要搞清楚,究竟誰是職業教育的對象?”北京百年職校理事長姚莉說,在當前農民大量進城以及城市化進程加速的大背景下,應該說職業教育的主要對象是農民。因為,進城農民如果沒有掌握相應的就業技能,不僅會對城市造成很大負擔,自身的生存狀況也堪憂。事實上,很多城市對農民工所從事的職業有著大量的需求,比如保姆、管家等熱門職業。但是,由于相關人員沒有接受過系統培訓,專業技術不過關,導致這類職業供需失衡。
據2008年底北京市人才市場供求信息統計數字披露,北京市在人才的總需求中,博士研究生的需求比重是0.3%,碩士研究生的需求比重是6.3%,本科生是39.5%,而大專學歷及以下則占到53.7%。
“無論是崗位需求還是個人意愿,職業教育的需求都很巨大。大量進城務工人員以及子女實際上已經成為雙向需求中的重要組成群體。但是,這部分人員在教育方面還游離于城市體系之外,得不到合適的教育與培訓。”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負責人說。
職教魅力下滑根源在辦學體制
盡管職業教育對于弱勢人群受教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其體制問題也長期存在。
“我國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確實需要變革了。”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俞仲文說。
據俞仲文介紹,職業教育占了整個教育的半邊天,但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在投入數量上卻是“一頭多一頭少”,在行政架構的設置上也是“一頭大一頭小”。
另一個問題是,教育主管部門與勞動主管部門對職業教育的管理沒有理順,各管一攤,自成體系。
此外,教育部門與行業協會對職業教育的管理也沒有理順。在前幾年的教育體制改革中,幾乎所有的行業協會都退出了職業院校的管理,但卻沒有同時建立起一種讓行業實際參與職業教育管理的體制,因而強行割裂了職業教育與各行各業與生俱來的天然聯系。
“職業教育魅力持續下滑,根本問題在哪兒?我覺得是辦學體制,現在的辦學模式相對單一。”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刑暉說,“要讓我們的辦學主體多元化,就要吸收行業、企業這樣的辦學主體,或者借鑒政府和行業混合辦學的模式,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發展方向。”
刑暉還認為,職業教育的資格證書制度、招生就業制度,助學制度都有改善的余地。
修改職業教育法有望緩解困局
據記者了解,近期,職業教育管理制度建設已經傳來了一系列利好消息。
正在起草的《中長期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起草組專門成立了“職業教育發展戰略專題組”,欲從體制機制層面來改變目前國內職教領域的困局。
不久前,教育部部長周濟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關于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情況的報告時說,經過教育部等部門的調研和研討,目前已明確了職業教育法修訂的初步建議。
“職業教育法已經實行了13年,現在的情況有了很大變化,確實應該修改了,很多問題也需要進一步明確。”邢暉說。
一位來自基層職教部門的負責人認為,修改職業教育法,首要的問題是明確職教的投入與保障。現行職業教育法涉及保障的條款有13條,但具體可操作的不多。尤其是西部地區,本級財政只能解決人頭經費,無力改善辦學條件。因此,在修改職業教育法時,應細化職業教育的投資渠道,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應以國家投入為主;同時建立公共財政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機制,明確各級政府的投入責任。
目前,國家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這位基層負責人認為,這應該成為一項制度。在修改職業教育法時,應明確規定學校和企業應承擔的責任、學生及教師在實習實踐期間權益的保護、對接受實習實踐的企業所給予的稅收優惠或補貼等。
關于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問題,這位負責人稱,目前職教師資總量不足,專業教師缺乏,“雙師型”教師嚴重不足。因此,應在將要修改的職業教育法中增設相關條款。
對于備受關注的職教體制問題,邢暉的觀點是,“這些問題很大很復雜,不能指望一部法律徹底解決。但只要法律修改了,就一定會在相關問題上有所改進。” 本報記者 杜曉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