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chinese老女人老熟妇hd-日本欧美久久久久免费播放网-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房產新聞

人民日報再談房價:目前中國的房價到底有多高?(2)

2010年07月08日 09:37 來源:人民日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 房價過高癥結何在?

  面對過高的房價,很多人坦言越來越看不懂樓市了,買房似乎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那么,到底是什么促成了目前的高房價呢?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投資推動。隨著人們收入增加,投資需求日益旺盛。但目前投資渠道偏少,近年來房價持續走高,使很多人以為房價只漲不跌、買房只賺不賠,紛紛加入“炒房大軍”,住房消費存在嚴重的“投資化”傾向。投資過度就是投機,投機性購房之風愈刮愈猛,對高房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資金推動。因為貨幣政策相對寬松,市場流動性充足,也就是說市場流通中的錢過多。2009年我國新增信貸規模近10萬億元,相當于過去三四年的增量。資金充裕必然刺激投資需求,而一些實體經濟受金融危機沖擊尚未完全走出低谷,大量資金就涌向房地產市場,必然使房價過快上漲。

  地價推動。近年來,“土地財政”導致的地價上漲成為高房價的一大推力。所謂“土地財政”,就是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讓土地使用權取得的收入。比如,2009年沿海地區某市土地出讓金收入達1200億元,是地方財政收入520.79億元的2.3倍。由于很多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過分依賴、對房地產業拉動經濟增長過于倚重,再加上現行土地“招拍掛”(即土地用招標、拍賣、掛牌等方式出讓)制度不完善,價高者得,造成“地王”頻出,地價與房價相互影響、交替上漲。

  制度原因。我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歷史只有10多年,體制機制還不健全。比如,由于住房兼具民生和商品雙重屬性,大多數國家住房既有市場供應的商品住房,又有政府支持投資的公共住房,我國在過去10多年較為重視通過房地產市場解決住房需求,面向低收入群體的保障性住房供應不足,欠賬過多,造成住房供應的結構性失衡非常嚴重。再比如,房地產稅收制度不健全,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不征收不動產稅的國家,使擁有或囤積大量住房的成本過低,也助長了投機。同時,房地產市場還存在不少權利不對等、信息不對稱、競爭不充分的問題。

  特別應看到,房價過高還與城鎮化快速發展有關。近年來,城鎮化持續快速發展,大量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城鎮化發展及城鎮人口自然增長對住房產生了新的較大需求,住房供應問題比較突出。按照1998—2008年的城鎮發展速度推算,到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將提高到52%左右,城鎮人口將超過農村人口。今后5年內,預計城鎮每年增加1500萬人,每年新增家庭500萬戶,其中大城市的人口聚集效應更加顯著。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住房改善需求顯著增加,也加劇了城鎮住房的供需缺口,帶來了住房價格上漲的壓力。

  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講,高房價也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許多矛盾在住房領域的反映。比如,長期存在的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大量人口向東部地區和大城市集中,造成這些地區住房壓力過大;比如,現行的財政體制使地方政府的事權與財權不對稱,成為引發“以地生財”問題的重要原因;比如,腐敗現象在房地產領域比較突出,導致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執行力弱化;等等。這些問題都直接或間接對房地產市場產生著影響。高房價不單單是房地產領域的問題,而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網友提問

  網友:有人說高房價說到底是剛性需求支撐的,那么,房地產市場的剛性需求有多大,能在多大程度上決定房價走勢?

  答:所謂剛性需求,是指供求關系中受價格影響較小的需求部分。房地產市場中的剛性需求,主要是指人們買房自住的需求,既包括首次購房,也包括改善性住房需求。一方面要看到,由于城鎮化加速、消費結構升級、“小家庭”增加等因素的影響,住房的剛性需求是比較大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剛性需求會受價格、政策和心理預期的影響,如果房價過高,大部分剛性需求會推遲實現。只有房價回調到部分購房者能承受的程度,剛性需求才有可能釋放。因此,僅靠剛性需求,支撐不了高房價。但剛性需求的存在,可以避免房價暴跌。

參與互動(0)
【編輯:位宇祥】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