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都設兩江新區了,土地肯定還會大漲,房市調整過后機會俯拾皆是,搶地吧。”最近一個時期,坊間聚會,這種論調不絕于耳,仿佛樓市新政已經煙消云散,猶如牛市降臨前的蠢蠢欲動。
開發商賺錢,在很多人看來,賺的是土地升值的錢。事實似乎也確實如此,為數不少的開發商最為津津樂道的就是:幾年前拿的地,現在開盤了,周邊地價已經漲了幾倍。并且,他們為此而自豪地宣稱:“我們修房子不需要賺一分錢,我們賺的是眼光的錢。”一流開發商做地產,二流開發商做房產,這是坊間人士的“共識”。
不過,風向其實已經開始轉變:一方面,今年以來,我市已經有數十家開發商由于未能按期動工而受到職能部門的處罰;另一方面,政府對土地增值稅的清查力度日益加強,公司之間的土地轉讓在溢價處理上空間越來越小。這種風向告訴開發商,如果沒有相應的產品開發能力,土地可能成為燙手山芋。
房市正在拐彎,產品開發能力(包括產品打造能力)將成為開發商的核心競爭能力。臨時搭個草臺班子,高薪請幾個工程師設計師,是不能解決開發商產品開發能力的。
從今年開始,隨著“開發商做市場,政府做保障”這一大形勢的落實,市場將變得極為挑剔。有政府的保障房作支撐,能夠到市場里買房的老百姓,心目中比較的不再僅僅是價格,品質的重要性將大大提升。我們重慶老百姓會說,“連公租房都那么漂亮,商品房差了傻子才會要。”
與此對應,開發商之間的競爭,比的就是誰的產品能夠真正打動老百姓。僅僅因為你修的房子比相鄰地段品牌開發商的樓盤便宜10%,老百姓估計不會再買你的賬。修房子和做樓盤,本身就是兩個涇渭分明的概念。
只不過,在新形勢下,這種區別將越發顯著。
房市拐彎,開發主體在改變(所謂“七成之變”),老百姓的眼光在改變。“囤積土地,以時間換空間”,這種習慣性思維也必須跟著改變。如果只是簡單地依靠土地增值獲取利潤,也許,時間換來的將不是空間,而是淘汰,是被市場無情地拋棄。□張學謙 獨立地產評論員
![]() |
【編輯:位宇祥】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