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對樓市的調控政策出臺以來,住宅市場觀望與試探性反彈的背后是眾多開發商以及投資機構向商業地產的悄然進駐。
以北京為例,該市的商業地產簽約率在近段時間出現明顯提升。據北京房地產交易管理網統計數據顯示,自4月15日至6月30日,北京商業地產的簽約率僅為15.4%,7月以后,由于受供應及商業地產市場回暖的影響,簽約率已經高達44.6%,相比之前增加了近兩倍。雖然44.6%的簽約率相比住宅市場依然要低近6個百分點,但回升勢頭引人注目。
早在一年之前,便有境內住宅開發商發出拓展商業地產的信號。
2010年伊始,萬科、保利、招商、中糧、金地、華潤置地、陽光股份、首創置業等地產大鱷都表示要增加商業地產投資。
不久前,北京萬科營銷總監肖勁在公開場合表示,“商業地產比例的確在不斷增加。我們在全國投資的商業面積大概要占到我們整個開發量的20%左右。可能未來兩三年,以‘萬科’名字打頭的商業地產項目就會出現。”
而另一家港資企業也于本月表示,將進軍內地商業地產領域。
以開發香港九龍西頂級豪宅“君臨天下”而知名的恒隆地產在發布2010年中期業績時,該公司董事長陳啟宗表示,恒隆地產未來的發展策略將轉型于內地商業地產。
“香港開發商做住宅在內地沒有優勢,我們要向內地開發商學習。但我們學不了萬科,他們一年掙的錢沒有幾個香港開發商可以掙到。”陳啟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們要做內地開發商學習不了的東西,所以我做商場。”
鑒于內地一線城市地價高漲,而二線城市商場的利潤并不低于一線城市,因此恒隆地產計劃將未來的恒隆商場及寫字樓布局集中至內地二線城市。
國內一家投資機構的業務總監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說:“眾多的房地產企業加緊布局商業地產市場的原因在于,要用商業地產穩定的資金回報來彌補和填充住宅項目的虧空和資金需求。”
這位年輕的外籍市場人士認為,自從2009年初,便有一些房地產企業向其咨詢布局策略。這些房地產企業的困境都在于,住宅市場的銷售困頓無法滿足自身現金流的需求,而持有商業物業的公司反而依靠穩定的租金回報維持正常的流動性。
時至今年初秋,各地產商布局商業地產市場的進度亦明顯加快。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在9月初曾經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最近我們談了一個項目,感覺做住宅的開發商都過來了,開始跟我們搶項目了。”本報記者 孫維晨 發自北京
![]() |
【編輯:位宇祥】 |
![]() |
相關新聞: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