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民間資本
重慶的公租房建設,帶有明顯的政府色彩。黃奇帆曾公開表示,“為確保公租房的公共保障屬性,公租房應該由政府投資,國企承建。”
重慶擁有龐大的國資后盾,政府下轄八大投資公司,國有資產超過萬億,成為政府意圖的強力執行者。
而在更多城市,只靠政府投資,保障房建設難以提速,只得寄望民間資本。南京市的“統管統籌”是典型。
2010年下半年,南京市房管、國土、交通、城建等融資平臺共同出資10億元,成立了南京市保障房建設公司。“以政府為主導,但我們同時選擇萬科、中海、中冶等16家房地產知名企業,作為開發合作伙伴。”南京市房改辦人士表示。
在此基礎之上,該公司與國開行、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等陸續開展金融合作,為公租房建設提供強力支撐。
自2009年始,南京市規劃了4大組團式保障房項目,其中保障性住房510萬平方米,總投資額超過300億元。“引入民間資本,無疑加快了保障房建設步伐。”上述房改辦人士表示。
政府資源與民間資本結合,在某種程度上奠定了保障房資金的路徑;對金融機構而言,后續的制度創新迫在眉睫。
建設銀行個人金融與信貸部總經理楊紹萍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目前的金融政策,更支持長期持有型物業,對公租房來講,亟需政策突破。但她的疑問是,制度創新背后,公租房未來靠什么延長貸款?“即使銀行有相應的配套辦法和制度可以投入,僅憑政府解決公租房的問題是不夠的,需要市場更多參與。”
“制度創新的要點是,怎么動員我們的開發商,把被動變成主動的行為,通過持有方式,讓企業也可以獲得穩定的收益。”楊紹萍說。
與此相對應的是,許多城市的土地出讓中,經濟適用房與限價房的配建已很普遍,但租賃型保障房(公租房、廉租房)的建設主體仍未明確。多家開發企業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專訪時,均對保障房建設表現出濃厚興趣。但對保障房的持有及后續管理,仍存疑慮。
碧桂園總裁莫斌提出一個設想,與國土部和銀監會聯手,做一個可容納30萬人的保障房小鎮。“看可否找到一個可行的模式。”
“未來20年內,國家累計要投入15萬億元來建保障房。”萬科首席研究員譚華杰對《財經國家周刊》表示,未來中國保障房有望達到市場的50%。
萬科涉足保障房的時間已經不短,但譚華杰的擔憂“第一是分配問題,第二是退出問題”,“歸根結底,它到底能不能成為一個產業”。
在保障房領域,綠地集團迄今總投資額已達百億之巨,但“現在只做兩類,一類是經濟適用房,一個是城市危房改造”。綠地董事長張玉良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綠地在公租房領域只能小心探索。“現在是5%的回報率,你做不下去,因此必須要有政府某些方面的政策或者補貼才能運作。金融創新,重點要放在公租房。”
此輪調控的一個結果是,保障房建設被前所未有地重視起來,政府與企業正在嘗試達成某種默契。民間資本參與保障房,在決策層已形成共識。
金融創新沖動
政府與企業,無論誰來主導保障房,金融創新都已成為首要任務。
在種種融資嘗試中,REITs(房地產信托基金)的推進工作最為迅速。證監會基金研究中心人士透露,“REITs由央行牽頭,多部委參與,銀監會現在也在積極推進,具體要看它能否推動我們的保障房建設。”
證監會基金監管部的一位人士也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基本的法規和方案都已經有了。但是因為這個事確實非常敏感,需要結合實際的市場情況找時機。”
此種融資方式在海外市場已很成熟,主要針對商業物業。而它在國內廣受關注的原因是,廉租房將作為這一產品的核心打包出售。
“最早是按照國際適用的一些業態(商業地產)來做的。一直都在準備,但調控期間,要看哪些更適合中央政府的口味要求。”參與REITs試點的人士透露。
種種跡象表明,天津最有可能成為首只REITs產品的誕生之地,多位參與其中的投行人士均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肯定此種預測。“打算用1萬套保障房做成REITs產品,全部為廉租房。”
業界對REITs的期盼由來已久,大半年前,REITs在京津滬三地甚至已呼之欲出,但最終夭折。證監會基金監管部人士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一個產品的創新,除了市場化風險以外,還有一個就是要看政策風險。在目前情況下,地產行業還處于宏觀調控周期內,有很多政策上的不確定因素,我們也在等待條件的成熟。”
![]() |
【編輯:林偉】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