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首次調查房價成本
但以往各地公布房價成本的嘗試多不了了之
要穩定房價,當務之急應當是促進供給
“房價成本”近日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而導火索就是近日國家統計局對國內40個重點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中部分房地產開發商以及其2008年1月1日到2009年4月30日已開盤的商品住宅項目,進行了房價構成成本的專項調查和摸底,調查內容涉及項目土地費用、城市基礎建設費、項目建造費用、項目銷售費用和各種稅費、項目總建筑面積和銷售總收入。
其實公布房價成本也是個老話題了,江蘇在這個方面曾走在全國前列。早在2005年5月,省物價局就曾發出通知,要求各地物價部門建立商品住宅社會成本監審制度,承諾物價部門將定期測算、公布商品住宅的社會平均成本,提高房價透明度。但是由于得不到開發企業的配合,最終這一要求并未執行到位。
2005年12月20日,國內首個“民間版”房價成本清單在南京爆出。“我愛南京自建房網”公布的“南京河西地區部分樓盤價格成本”,指出河西20多個樓盤的成本約在3500—4500元/m2,而當時該區域的銷售價格是5000—9000元/m2。此后,該網又連續三次公布了民間版的房價成本清單,覆蓋南京100多家樓盤,市場評價褒貶不一。值得注意的是,房價成本的公布對當時節節攀升的房價并未產生絲毫的抑制作用。
由此可見,公布房價成本一直都是個難題,先不說成本是如何錯綜復雜、該如何調查統計這些技術層面的問題,單從當事者開發商諱莫如深的反應來看,就如任志強所說,要“讓你的老婆告訴大家胸有多大”,其可能性自然幾乎等于零。
更重要的是,即使統計出了真實的成本,又能怎樣?房價的構成,已不是成本加合理利潤這樣簡單,開發商會根據供求關系等多種因素來制定價格策略。去年房地產市場不景氣,購房者觀望心理彌漫,開發商都明白降價才是硬道理,市場上以接近成本價賣房的樓盤比比皆是。進入2009年,凍結的市場入春后就迅速復蘇,排隊買房的現象也屢屢出現,此時即使公布所謂的成本,也無法阻擋房價上漲的事實。
顯然,現在房價與成本并不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公布房價成本雖然能讓購房者一目了然,但對于平抑房價的作用不大。筆者認為,要達到穩定房價的目的,需要政府采取合理引導需求與適當擴大供給雙管齊下的方式,供需矛盾得到緩解后,可能效果會更好。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