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責縱容開發商囤地的地方政府,讓房地產開發中的腐敗現象無處藏身”!
8月12日,國土資源部發文指出,目前房價走勢不一定取決于土地供給,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某些人為因素。“當務之急是在增加土地供應的同時,加強土地出讓后的開發利用監管,實時公開開發商土地開發利用進度,保護購房者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問責囤地,嚴查腐。临Y源部發出的最新聲音可謂“振聾發聵”,這無疑也是治療樓市“頑疾”的一劑“良方”。然而,問題是向誰“問責”?怎么問責?誰來實施?從何入手?
開發商囤地,大肆圈占土地,圈而不用坐收漁利,無疑是中國房地產業的一大“頑疾”,也是樓市“久病難愈”的根因所在,這在中國由來已久。早在1999年就公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明確規定,兩年不開發的土地逾期無償收回。然而眾多開發商以及各級政府似乎一直視而不見,各地圈地囤地的現象時有發生,以至于國家有關部門不斷重申這一規定——05年5月11日,國家“七部委”再次提出兩年不開發的土地無償收回的規定;07年7月的規定也很明確——對超出合同約定動工開發日期滿一年未動工開發的,依法從高征收土地閑置費,并責令限期開工、竣工;滿兩年未動工開發的,政府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國發〔2008〕3號文件也規定,土地閑置滿兩年將被政府無償收回,閑置滿一年不滿兩年的,將按土地價款的20%繳納土地閑置費。對閑置房地產用地還要征繳增值地價,對違法用地項目不得提供貸款和上市融資。
這些年來,面對如此多的規定,我們卻鮮見相關措施被嚴格執行的報道,有道是開發商圈地囤地成為“大地主”的信息不絕于耳。國土資源部最新舉例很能說明問題——假設政府平均每年無條件地向全
國開發商出讓1億平方米住宅建設用地,看起來土地供應量大大增加了,可是,這些土地到了開發商手里,可能馬上就會被囤掉7000萬平方米,只拿出其中的3000萬平方米慢慢規劃和開發。
這些囤地大腕的每一宗土地來源是否公開合法?土地款是否已經繳清?相關稅款是否已經繳納?是不是沒有“貓膩”?如果一一細究,得到的結論可能大多是否定的。8月16日,《華夏時報》的報道就指出,“潛規則拿地,是開發商不愿言說的秘密”。土地拍賣過程中,灰色交易普遍存在,而地王現象背后更是存在弄虛作假、地方政府與開發商利益分成的真相。
問責囤地,嚴查腐敗,可能是最好“查”的,可能又是最難“處”的,因為大宗土地交易中的腐敗,往往是“招商引資政策”下的集體行政腐敗,而涉及的企業往往又是國內甚至國際性的大企業,其中甚至不單是經濟層面的話題,又叫誰來查處?這便是最現實的問題,面對地方政府官員的集體行政腐敗,沒有民眾強有力的監督,我們幾無有效懲治之策。
當然,要想有效地遏制囤地現象,并非沒有辦法,可采取的措施不少:比如嚴格限制土地出讓金的繳納時間,要求競得人在短期內全額繳納;嚴格違約責任,要求違約金不低于成交價款的30%,甚至更高。同時還可規定,凡是有土地欠款、有稅務欠款、有爛尾項目的開發商一律禁止拿地。此外,對于每一宗土地交易情況、交款期限限期在大眾媒體公布。還有就是對違法違規官員接受公開舉報,全國公布,一經查實,立即追究其行政乃至刑事責任!如此,“要問責縱容開發商囤地的地方政府,讓房地產開發中的腐敗現象無處藏身。”才不是一句空話! (華西都市報)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